广西凌云:这场歌圩凭什么能“圈粉”近千年?

[复制链接]
右江日报 发表于 前天 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百色看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广西歌海波连波,那巴歌圩民众乐。千年文化千年韵,壮汉瑶胞都来和。”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十六,凌云县朝里瑶族乡六作村那巴屯便沉浸在一片欢腾之中。一场从宋朝延续至今的文化盛事——凌云县朝里(那巴)“3・16 吼敢”歌圩节盛大启幕,吸引着八方来客。历经岁月长河的冲刷,它究竟凭借何种魅力,做到近千年不衰、弦歌不绝?

文化交融,传承千年基因

那巴歌圩起源于宋朝的祭拜岑大将军庙会(注:《泗城风物故事》有记载),至今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最初是人们祭祀祈福的仪式,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康熙年间,北路壮剧的传入,为其注入全新活力。此后,那巴歌圩不断兼收并蓄,融合多元文化,逐渐演变成如今丰富多彩的模样。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十六,前往那巴赶庙会、品尝美食、观看演出、对唱山歌,已然成为当地及周边群众的一种生活常态。那巴“吼敢”歌圩承载着壮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可惜,由于缺乏文字与简谱记载,历经近千年沧桑变迁,那巴古乐曲大多失传,如今仅存十多首曲子。广西北路壮剧第十代新师闭克坚,耗费心血整理提炼这些曲子,并用现代简谱记录下来,让独具特色的凌云那巴古乐曲得以留存。

多年来,那巴古乐团声名远扬,应邀到县内外演出达500多场次。2004年5月,朝里瑶族乡凭借深厚文化底蕴被授予“广西民间艺术之乡”称号;2006年10月,参加广西欢乐乡村演出年演出,荣获二等奖;2016年9月,亮相中华老年体育舞蹈(香港)国际艺术节,再次斩获二等奖。

此次歌圩盛会,汇聚凌云县及周边地区20多支业余艺术团队与几百名民间山歌手,联袂呈献近40个桂西民族文化精品节目。节目涵盖传统北路壮戏、壮戏小调、壮族八音等本土艺术,以及周边民族的优秀节目,非遗节目尤为突出。活动还融入各族山歌对唱与民间水上竞技活动,充分展现多元民族文化的共生之美。

4月13日当天,记者踏入歌圩现场,只见彩旗飘扬,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仿佛置身精彩纷呈的民俗大观园。田林县利周迎春剧团率先登台,带来的《山河颂》壮乐“吼敢调”瞬间点燃现场气氛。紧接着,隆林韦氏壮族八音《那巴尼迷尼》奏响,独特的民族器乐交织出美妙乐章。布柳河山歌对唱环节,歌手们歌声清亮,你来我往,尽显山歌独特魅力……观众既能欣赏精彩表演,又能亲身参与,感受热烈与欢乐,现场欢笑声、喝彩声交织回荡。

民众坚守,联动展现民俗

那巴歌圩能够传承近千年,离不开那巴民众矢志不渝的坚守。那巴后辈们接过传承“接力棒”,勇担传承民俗文化“生力军”。

“在那巴屯,村民们对传唱山歌充满热爱,他们将这份热爱化作行动,一代接一代守护和传承歌圩文化,还巧妙地把歌圩融入日常生活,让那巴歌圩声名远播。”凌云那巴“3・16 吼敢”歌圩民俗文化节庆代表性传承人、活动总策划闭祖宝介绍。

那巴屯仅有108户536人,却男女老少都热爱唱山歌、看壮剧。一年一度的那巴歌圩,如同强大磁石,吸引着周边田林、隆林、西林、乐业、右江区甚至云南、贵州等地的上万名观众和几百名山歌手纷至沓来。公路一侧及各家各户门前停满小车,蔚为壮观。

多年来,那巴歌圩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除上演“三林两县区”的传统北路壮戏外,还迎合现代大众审美,先后邀请逻楼新寨瑶族铜鼓舞、田东壮族“师公戏”和“三林”壮族八音、利周瑶族铜鼓舞及河池天峨壮族八音等70多个团队前来,大家同台竞技、交流技艺,展现了各地域各民族的民间文化艺术和独特风情。此外,从2010年起,连续7年邀请田阳舞狮队、广西杂技团、隆安舞狮队到场助兴,进一步增添节日欢乐氛围。

在那巴屯文化楼前,记者偶遇30多名从凌云县沙里瑶族乡搭车赶来的瑶胞。韦大姐满脸笑意,兴奋地说:“那巴歌圩声名在外,特别响亮,我们都很喜欢来那巴赶歌圩。”

“民间节庆民间办,民俗文化民间传!一直以来,那巴歌圩都是那巴屯村民自发捐款举办的,也有爱心人士及有关公司主动赞助矿泉水、经费等。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十六是那巴屯最热闹的时候,家家户户杀鸡宰鸭、唱响山歌,热情款待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山歌爱好者!”闭祖宝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创新发展,铸就全新名片

相较于其他民俗活动,那巴歌圩在文化独特性和群众参与度上特色鲜明。它融合多种民族文化和非遗文化,形成独一无二的文化地标。同时,深受当地居民喜爱,岁岁年年坚持举办。据一名姓闭的村民回忆,以前歌圩是男男女女相聚唱山歌的场合,虽然当时人少、交通不便,但大家依然年年坚持,后来歌圩演变成唱戏,吸引周边各个剧团前来演出、交流。

在世代更迭中,青年力量为古老民俗注入新活力。那巴古乐团年轻成员杨志宁发现,传统歌圩通过非遗活态展演、沉浸式体验等创新形式重构吸引力,家庭代际传承形成独特纽带——长辈讲述村落史、传授壮戏与山歌技艺,让文化记忆实现“无痕接续”。

“现在的歌圩既保留了地道的壮剧、山歌等老传统,又新增壮族八音演奏、各民族非遗项目联欢、水上抢花炮等有趣项目,就像‘老树发新芽’。”那巴古乐团年轻成员劳瑜说道。这种老传统搭配新花样的做法,让老艺术焕发生机,吸引年轻人参与,增强了乡亲们的凝聚力。

“那巴歌圩声名远扬,多亏了闭祖宝等人的保护传承、普及传播。”连续十几年来那巴赶歌圩的河池市凤山县政协原副主席罗文岩由衷赞叹道。罗老退而不休,不遗余力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他与闭祖宝志趣相投。

为传承和发展歌圩文化,闭祖宝等人付出诸多努力。他们搭建平台,年年举办歌圩,给各个剧团尤其是本村剧团提供展示才艺的机会;鼓励年轻人加入剧团,培养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积极创造条件与外地剧团交流,激发本地剧团的演出积极性。如今,那巴歌圩的剧团里老中青皆有,最小的演员年仅5岁便已登台表演。

值得一提的是,那巴歌圩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大量游客涌入,有力带动当地餐饮、服饰等行业繁荣,村民收入显著增加。歌圩的传承与发展,极大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信和凝聚力,让大家齐心协力为家乡建设出力,还吸引众多外出年轻人返乡创业、就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歌圩现场,记者遇到从深圳市宝安区远道而来的自由职业者黄玉娟女士,她满脸兴奋:“我和4位好友一起驾车来那巴看歌圩,我对非遗山歌很感兴趣,刚才发了段视频给女儿,她马上点赞,还让我们多玩几天。”

千年弦歌唱不绝!那巴歌圩宛如一个跨越时空的激昂文化强音。它以传承民俗为根基,以多元文化为羽翼,在岁月长河中闪耀独特光芒。展望未来,那巴歌圩必将绽放更耀眼的光彩,将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传递给更多人,助力乡村迈向美好明天。

( 作者:□本报记者 葛军献 黄荣盛 杨静怡 实习生 葛胤辰 文/图 )




上一篇:以“党建链”串联“治理链” 隆林积极探索数字化治理新模式
下一篇:百色市将启动“书香红城 阅见未来”全民阅读月系列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牛逼 垃圾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牛逼 垃圾

使用道具 举报

朕即天下 发表于 昨天 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回复 牛逼 垃圾

使用道具 举报

右医学生 发表于 8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回复 牛逼 垃圾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牛逼 垃圾

使用道具 举报

转发了
回复 牛逼 垃圾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百色看点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214)] [桂ICP备18000946号-8] [APP备案:桂ICP备18000946号-5A]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77629310 举报邮箱:253702645@qq.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总机:0776-2998288
Copyright ©2024 百色看点 Powered by 百色圈视科技 劰载中...|网站地图|桂公网安备 45100202000274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