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的德保旅游景点:德保老虎洞
德保老虎洞北边洞口老虎洞,古称岩慈,民国年间称老虎岩,20世纪称为老虎洞,现在附近当地群众仍叫它“岩慈”;本地壮话“岩”即“山洞”,“慈”是“老虎”,意为“老虎住的岩洞”。
老虎洞,位于德保县都安乡农棋村凌棋屯附近,距德保县城西区15公里,省道210线德保往靖西的二级公路旁,古代百粤茶马古道就从老虎洞山下经过。老虎洞的洞口分有南(后)、北(前)洞口,在公路旁看到的是北边的前洞口,从公路上望去,一座大山的山腰处有一个硕大的洞口,像一只大老虎张开大嘴,嘴巴高10余米,宽30多米;洞顶暗黑色,两边呈灰白颜色,似老虎的排牙,那虎嘴、虎鼻、虎牙真是惟妙惟肖;这里从公路到洞口是难以攀爬的百米悬崖。
跨进洞口,首先看到的是一个比篮球场大的前洞,洞内钟乳石形态各异,有的像飞禽走兽,有的像婆娑的大树,有的像奔腾的骏马, 特别是在洞顶石壁有一处地方,灯光照上去呈黑白颜色,非常清晰,酷似老虎的皮纹。大洞厅的周围又有若干支流的小洞向山内深处延伸,真是洞中有洞,曲境通幽。
据有关资料记载,老虎洞洞长126米(包括洞中洞),洞高95米,洞穴大厅面积12000平方米。
1964年4月,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罗瑞卿大将视察中越边境时,途经德保,亲临老虎洞,见此洞周围地势险要,石山坚固,隐蔽性强,为了战备的需要,遂决定将德保老虎洞选定为军用备战弹药库。1966年,在老虎洞建立军用基地,老虎洞周边设立军营;自此以后,老虎洞周边日夜有解放军战士站岗放哨,军营里常年驻有一个营部队,团部即驻扎在德保县城;一批批弹药和军用物资就从老虎洞不断运往前线,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老虎洞洞口形状像虎口、洞内顶壁有虎皮状、加上相传古时有虎出没、后又经罗瑞卿将军亲自选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战备弹药库,使这本来就带有神奇色彩的山洞又蒙上神秘的面纱。
1990年部队撤走,弹药库撤销,老虎洞归地方管理;于是,县里将老虎洞辟为旅游景区,电视剧《广西剿匪记》摄影组曾在此拍摄土匪窝的场景。由于老虎洞里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常年温度保持在20℃左右,恒温利于稳定酒的质量,不久县里同意德保酒厂租借存放酒品,老虎洞成为既是旅游景区又是储藏存酒的立体开发管理模式。存放的酒缸有4000多口,每一个酒缸400公斤左右,还放有5公斤、10公斤装的各种陶瓷酒坛近1000坛。人们一踏进老虎洞口,便闻到醇香酒味,往来游客既能观光又能品酒。有位领导还曾挥笔题名:“天然香酒洞。”所提之字现在还留在洞口门顶上。中国著名歌唱家蒋大为到老虎洞观光品尝洞中陈酒时,赞不绝口并挥笔题词“酒香飘四海,美名传亚洲”。老虎洞一时远近闻名,有人把老虎洞称为“亚洲最大天然恒温酒窖”,德保酒厂曾为社会知名人士和游客设立储藏存酒业务,不少知名人士慕名购坛买酒存放于此。
老虎洞在清朝时期就闻名遐迩,不少骚人墨客到此寻幽探胜和隐居避乱,其洞内石壁上就有不少描写关于老虎洞隐居避乱的诗刻诗抄,德保文友廖锦忠先生前几年探访老虎洞时就摘回了很多耐人寻味的诗刻诗抄:
粤东南邑汤玉成(题)
千家同是一家春,
隐迹岩阿羡者邻。
漫言世外纷纷顺,
乐守山居渡海津。
佚名(题)
福洞宽圆据半山,
石墙横锁两重关。
红尘隔断开幽境,
到此都忘为贼还。
汤玉成和佚名何时何许人也,我们不得而知。有一首诗标注为:
大清同治宣化县韦国桂壬戌年三月十九日在岩扶乩,诗一绝:
天然石洞半山开,
林壑深幽信美哉!
云锁岩扉列锦嶂,
须知此地近蓬莱。
下面一首为离此不远的都安乡窑庄人氏所题,诗为:
窑庄梁大基敬勒
特出孤峰果插天,
灵岩辟在此山巅。
当门锁住城互里,
拾级登寻路半千。
侧耳惟闻鸣好鸟,
凝眸每见布寒烟。
纷纷避贼居斯境,
不翼桃源一洞天。
神奇的老虎洞,在战争年代曾为维护世界和平和边疆的安宁作出重要的贡献;在和平时期,为经济建设添砖加瓦。愿老虎洞在实施“弘扬红色文化,做强红色旅游”中,成为乡村振兴的“红色驿站”,再放异彩!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