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向“新”而行 科创赋能产业兴
两会聚焦——“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加强科教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力度。”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视察时提出的明确要求。
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全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以实施新一轮工业振兴三年行动为契机,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进入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时间”,新质生产力再次成为各界关注的热词。
向科技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全区各地锚定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这一目标,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体现广西特色和优势、具有较大规模和带动力的支柱产业。
“四链”深融为高质量发展蓄势发力
盘点广西经济发展家底,传统产业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近80%,是稳增长稳就业的中坚力量。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个硬道理,传统产业瞄准科技创新,把“关键变量”转化为“最大增量”,拥抱新产业、新产品、新生态,大有可为。
走进广西华谊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的中控室,高度自动化、智能化控制系统使得生产运行更高效、更稳定、更安全。项目建设过程中数字化技术的全面应用,在国内化工领域处于领先水平。公司自主研发的醋酸新催化剂体系技术打破了国外新催化剂体系的垄断,在醋酸行业地位稳居全国第一。
“我们联合高校聚焦煤化工、石油化工下游产业链等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开发,申报了2023年广西科技‘尖锋’专项,获得自治区4100万元财政科技经费支持,公司专门配套2.2亿元资金推进研发,打造‘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应用’创新链。”公司总经理周永刚介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成为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与广西华谊能源化工一样处于行业领跑地位的上汽通用五菱,建成了全球首个岛式智能装配工厂——上汽通用五菱精益智造工厂。在人工智能、5G、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的“全副武装”下,工厂里传统的“流水线”汽车生产模式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250台工业机器人围成一个个“岛”,灵活的无人物流车搭载着汽车零部件敏捷地穿梭于“岛”间,一辆辆最新款新能源智能化汽车横空出世。
从制造到“智造”,生产模式的变革推动产品不断推陈出新。2023年,宝骏云朵、五菱缤果、五菱星光等一大批新车型闪亮登场。其中,五菱缤果上市9个月销量已经突破23万辆。
2023年,广西科技“尖锋”行动扎实推进,组织编制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动力装备、高端铝合金新材料、绿色化工新材料、绿色高效平陆运河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等7大领域“尖锋”专项实施方案,全年实施重大项目170项,总资助经费12.7亿元,推动全社会研发投入61亿元。
与此同时,全区财政科技支出106.67亿元,自治区本级财政科技经费直接用于科研攻关项目的比例超过60%……更多科技资金的投入激活了广西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四链”深融的探索,见证了科技与经济的交融回响——
优势产业提质升级。冶金、有色金属、石化化工、汽车、机械、制糖等传统主导产业“老树发新芽”,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征程上阔步前行。机械装备产业产品升级,第二代电动装载机、中国首台商用车燃氢发动机发布,领跑行业。
新兴产业活力澎湃。新增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池等500亿级以上的新产业,广西成为全国重要的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生产基地和全球最大的锰基新材料基地,建成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0%,对工业增长贡献率年均35%以上。
科技成果落地成金。2023年,全区科技成果登记7075项,转化应用4684项,各市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2288项,推动企业产生效益1589.81亿元。
近日,广西已推出政策大礼包支持工业科技创新,对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项目和制造业创新成果大规模工业化应用项目,自治区按照固定资产投资的一定比例给予支持。
自治区科技厅厅长李国忠表示,今年继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科技“尖锋”行动科研攻关项目100项以上,力争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建设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取得新突破,引育高层次人才及团队60人(个)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总额超过500亿元。
科技自立自强建设按下“快进键”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玉柴发布我国首个实现商业化运营的柔性燃料发动机平台,在新能源动力领域率先突破燃氢发动机关键技术;7N高纯镓、大型民航轮胎、氮化镓激光器芯片等科技成果跻身行业领先水平;新能源汽车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本地配套率超60%……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上,广西按下“快进键”,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全国排名创历史新高。
企业是创新的主角。立足“四个面向”,对标新部署,一批广西特色和优势、具有较大规模和带动力的支柱产业在科技自立自强征程上奋勇争先,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动力源泉。
科技自立自强,强在企业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里——
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区总量比重连续5年提高,达到78.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占比达19.0%,较上年提升了1.8个百分点。工业企业三年累计新增技术专利超2.2万项、发明专利8400多项。
科技自立自强,强在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克难上——
自治区推进工业振兴三年行动以来,制定“五基”攻关项目清单,实施科技“尖锋”行动,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每年实施100项以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累计实施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科技重大专项120个。
科技自立自强,强在高水平科创平台体系的不断完善中——
非粮生物质能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国字号”创新平台落户广西。目前,新增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139家;首家自治区实验室——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组建成功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加快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一年。记者从新春伊始的全区科技创新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获悉,今年广西将启动产学研合作大行动,加快构建“全国重点实验室—自治区实验室—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三级实验室体系,研究出台广西科技教育人才支撑现代化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加快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队伍,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4000家以上……一步一个脚印,打好产业科技创新的“组合拳”,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破除机制障碍为创新注入“源头活水”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如何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构建富有吸引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如何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
广西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跑出“加速度”。一项项改革举措,化作创新发展的奋斗图景——
作为全国首个成立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专项小组的省区,广西与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打造了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开放合作创新高地和国家级柳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7家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薪酬制度改革试点;《构建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推动科技成果“三就地”》等多项科技领域改革成果入选2023年度全区改革攻坚优秀成果。
过去一年,全区坚持“带土移植”与“厚土培植”双管齐下,引进9个高层次创新团队,2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实施新一轮广西杰出人才培养项目、八桂学者、八桂青年拔尖人才培养等广西科技计划人才类项目,遴选支持对象206名。
2024年注定是向“新”而行的一年。广西继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改革,创新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方式,加大科技奖励激励,落实和完善人才引育制度,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截至目前,自治区和14个设区市已全部开完各自的2024年两会,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新”字频现,绘制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路线图”。
在2月29日的南宁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南宁市提出大力实施新一轮工业振兴三年行动,发展壮大新能源、半导体、化工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改造提升食品、铝、林木等传统产业,前瞻布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打造一批具有首府特色和优势的支柱产业,奋力挺起工业振兴“新脊梁”。
“跨越每一次转型升级的困难,都是靠创新。”柳州市科技局副局长靳磊在市两会期间表示,该市在谋划实施包括工业、农业、社会发展等方面的100项科技计划项目的同时,还将推动完成180项科技成果转化,引导更多企业参与科技创新,增强创新主体的实力。
沐浴着全国两会召开的春风,5700多万八桂儿女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
static/image/hrline/1.gif
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广西区委副主委、北部湾大学副校长 尹艳镇
教育、科技、人才是打造向海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而高校学科专业则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向海经济已成为推动广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广西高校必须积极主动作为,加强涉海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打造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才高地,增强广西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例如,有条件的广西高校向“海”靠拢,聚焦向海经济重大产业需求,加强海洋技术类学科建设,加快形成涉海学科集群规模和优势,并联合向海经济龙头企业持续深入推进产学研融合、产教融合,创新学科建设模式;以共建共享和协同创新为核心,着力建设凸显海洋特色的高水平重点学科和创新平台;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国际视野宽、研究成果丰的学术骨干,努力打造在国内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瞄准涉海科技发展前沿凝练研究方向,强化前瞻性应用研究,形成独特的学术特色、密切匹配产业需求的高水平应用型成果,助力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工艺工程部设备能源中心电气技术高级技师 李海桦
多年工作在产业一线,我深感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近年来,玉柴作为智能动力的制造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致力于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竞逐传统动力与新能源动力两大赛道,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了突出业绩。
未来,玉柴将进一步完善产品链布局,以更优质的产品提高新能源动力市场竞争力,拓宽玉柴新能源动力赛道。这要求企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突破传统束缚,继续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在科研投入、平台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力度,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和变革,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性活动,科技创新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人才问题。因此,企业要树立人才强企理念,不断壮大科技人才队伍,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以及实施优化人才政策、完善人才服务、搭建人才平台等措施,持续激发创新活力,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广西区委副主委、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 黄晓娟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我们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深化内涵、特色、融合发展。例如,要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青年人才培养和支持力度,完善青年科研人才培养机制,加强高层次教师队伍建设,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驱动力;以深入推进创新改革为抓手,持续强化有组织的科研,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进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原动力;要着力提升学科发展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匹配度,强化前瞻性学科发展,进一步推进新一轮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靶向性。
同时,我们也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发力,以办学空间的拓展为契机,持续扩大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深化校地企协同融合发展,努力培养更多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张树新
广西素有“有色金属之乡”之称,经过多年发展,有色金属资源储量丰富、市场规模较大、综合优势明显。
北部湾港集团下属的广西华锡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成功上市后,作为广西有色金属行业唯一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大力建设全国唯一的铟锡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致力形成锡、锑、铟等特色金属无人采矿、微细粒金属回收、多源危废智能冶炼、伴生“三稀”金属回收、高性能材料制备等新质生产力,在增强企业核心功能和核心竞争力上找准方向,迈出步伐。
今后,公司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聚焦安全高效开采、绿色低碳选冶、尾矿资源利用、高纯金属、ITO靶材等关键核心技术的“点上突破”,推动有利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链上融合”的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加快探、采、选、冶、深、新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世界一流有色金属企业。
今年我们这么干——
全国人大代表,自治区党委委员,柳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壮——推进新型工业化 建设现代制造城
“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走出一条务本求实、创新求变的破局突围之路。”全国人大代表,自治区党委委员,柳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壮表示,柳州把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制造城作为发展的战略首选方向。
具体如何做?张壮代表表示,其一要坚持创新能力提升培育新动能。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试点城市建设,全力打好国家创新型城市、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收官战,谋划实施100项科技计划项目,争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重点产业、骨干企业建设创新联合体和科技创新合作基地,持续推进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核心技术攻关、积极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柳工国家工程机械低碳数智技术创新中心建设。
其二,坚持传统产业赋能塑造新优势。实施传统产业焕新三年行动,大力推进上汽通用五菱“一二五”工程、东风柳汽“龙行工程”、广西汽车集团新能源专用车提升工程、柳钢集团“四个百万吨”产品升级工程、柳工股份“三全”规划等重大工程,让传统产业老树嫁新枝、发新芽。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快推进以汽车、钢铁、机械“老三样”为主的传统产业“智改数转”,推动设备更新、工艺升级、管理创新,促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其三,坚持新兴产业壮大开辟新赛道。实施新兴产业壮大三年行动,紧盯全国产业布局,把握技术产业化前沿动态,加强同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等国家重大战略区域交流合作,更加注重前瞻布局,积极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力争在新领域新赛道新产业迎头赶上。用好柳州场景,强化政策支持、要素保障,全面提升高端装备制造及机器人、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大健康等新兴产业,加快打造柳州第四大支柱产业,逐步培育壮大形成柳州工业的“新三样”。
专家言论——
刘骞文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是“育新”重要路径
在我国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广西把握发展主动权、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的工作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西发展的潜力在开放,后劲也在开放”。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是广西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路径。一方面,广西背靠大西南、毗邻粤港澳、面向东南亚,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在本轮全球产业链重构中,产业链布局调整呈现区域化、本土化、碎片化的特征。对于广西而言,机遇大于挑战,应该抓住这一机遇,通过更高水平的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分工,实现产业升级发展。另一方面,与国内发达省份相比,广西经济发展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偏低,这就要求广西勇于、善于向国内外开放,吸引要素,扩大市场,借助高水平资源推动创新、产业乃至整体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通过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培育新质生产力,广西可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做好工作。
一是以开放深化创新引领。在企业中树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发展理念,支持引导本地企业加强研发投入,推动企业与区内外、国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合作。鼓励区内企业“走出去”“引进来”,积极参与全球创新网络,拓宽创新视野。通过健全和维护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和社会信用制度,加快形成有效的知识转移和技术转化机制。
二是以开放扩宽资金支持。通过政策引导和金融创新,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进入到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资金链和产业链的有效对接。优化金融服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再贷款等各种创新政策工具,加强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是以开放推动产业升级。一方面,向国内外引才引智,进行技术改造和模式创新,提升产品和服务附加值,推动区内传统产业升级。另一方面,面向海内外积极开拓市场,助力特色农业产业、文旅康养、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最后,政府应以全球视野加强规划,为广西前瞻性谋划好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布局与发展。现阶段,可以在区内大力引进、培育“灯塔工厂”和“独角兽企业”,前者代表着当前最高水平的智能制造,后者具备很强的创新能力与发展潜力,这些企业的示范和引领效应,能够带动产业链中的上下游企业朝着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动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四是以开放完善人才积累。在应用基础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方面,进行稳定持久的投入,构建梯度分明的人才培养体系。用好自贸区建设相关政策,促进人才流动,加大力度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集聚,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和创新创业环境,留住优秀人才。
(作者系广西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东盟金融合作学院副教授)
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记者 李新雄 骆万丽 整理 罗琦 王春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