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江日报 发表于 5 天前

以整村运营“破局” 助推百色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解决新时代我国“三农”问题的总抓手,产业振兴是其核心与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要靠产业,各地要各展其长,走适合自己的振兴道路”。百色市因地制宜推进产业振兴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在此背景下,探寻有效的产业全面振兴路径迫在眉睫,而整村运营模式为这一难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

一、百色市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一)特色产业集群亮点纷呈

打造芒果、柑橘、蔬菜、油茶、桑蚕等5个“百万亩”工程成效显著,种植技术与品种改良持续推进。其中百色芒果、油茶成为全国产业助农增收典型。经过多年的发展,百色芒果种植面积达137万亩,产量125万吨,芒果产业集群全产业链产值192亿元。不断推广“油茶+N”复合经营模式,以短养长,提升了油茶林空档期的综合产出效益。此外,还因地制宜发展火龙果、百香果、猕猴桃、香蕉等水果产业以及蔬菜、蔗糖等产业,形成了粮油、糖蔗、蔬菜、水果等“千百亿元”特色产业集群。

(二)水产养殖产业稳步拓展

养殖产业也是乡村产业的重要支柱之一。百色拥有 159 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涵盖肉鸡、肉猪、牛羊等养殖品类,2024年全市猪牛羊禽等肉总产量28.90万吨,增长4.1%,新增设施渔业圆池1193个、畜禽现代生态养殖场160个。养殖企业通过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管理,保障本地肉类供应,部分产品还进入周边市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三)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工、流通有突破

推动实行“一县一精品”“一乡一品牌”模式,建立健全“一县一品”拳头产品培育库,培育打造具有市场认可度的12款拳头产品。如百色芒果形成了从种植、采摘、销售到初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并连续5年入围中国区域品牌(地理标志)百强榜,2024年排名第34位,品牌价值106.5亿元;百色柑橘类水果的品牌效应也越做越大。2024年,新增自治区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5家、农产品加工园区3个、落地加工园区3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6个、供深农产品示范基地19个。全市75个农产品通过“圳品”认证,有效期内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总数285个,产品数量保持全区第一。“百香百色”涵盖460个农产品种类,成为全区首个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准注册的区域公用品牌。着力打造辐射东盟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仓储设施,优化运输线路,推动农产品“出山出海”,“百色一号”开行班列同比增长108%。

此外,发展边境贸易和乡村旅游。2024年,全市边境小额贸易额完成264亿元,落地加工率达99%,排全区第一。培育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景点,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900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187亿元。

二、百色乡村产业发展现实困境

虽然成绩显著,但缺乏系统推进大产业发展的整体构架,导致出现产业布局结构性失衡、产业链完整性不足、品牌建设成效欠佳等问题。

(一)产业布局结构性失衡较为突出

地理区域上,右江河谷地区与北部高坡丘陵地区产业集聚态势明显,吸引大量资金、技术与人才资源,而南部的石山区,因自然条件相对恶劣、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产业规模发展困难,区域间发展差距不断拉大,资源分配不均问题严重制约着整体协同发展,部分地区在发展乡村产业时,因缺乏精准定位,导致产业同质化现象突出。

(二)产业链条完整性不足

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高,农产品加工环节短板显著,深加工企业数量少,多数农产品仅以初级形态进入市场,附加值不高。配套的储藏、保鲜、烘干等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农产品货架期短,损耗大,难以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市场竞争力大打折扣。乡村旅游与农业结合不紧密,产业融合的综合效益未得到充分发挥 。

(三)市场竞争力弱

部分乡村产业标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与监管体系。品牌建设滞后,虽有个别明星农产品如百色芒果、砂糖橘,但从整体产业视角审视,品牌打造缺乏系统性规划与持续性投入,市场开拓能力不足,影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销售渠道单一且过度依赖批发商,新兴电商渠道、农超对接等拓展缓慢,未能聚合形成强大品牌效应,市场辐射范围受限。

(四)技术服务保障乏力

专业农业技术指导人员分布不均,难以满足广大农户的技术需求。技术培训缺乏常态化、系统性安排,农户多凭经验种植养殖,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农产品产量波动、质量不稳定,影响产业可持续发展。

此外,道路交通体系不发达,农产品运输成本与时间成本高,阻碍农产品及时出山出海,同时也限制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成为产业发展的短板。

三、以整村运营助力产业振兴

整村运营通过整合和激活各类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文化内涵等方式,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整村运营需要专业运营团队、村集体、群众以及政府构成运营主体,并在党和政府引导下,系统推进整村产业发展。

(一)整村规划先行,精准锚定方向,启动整村运营

首先是规划先行,根据空间资源,进行产业精准定位。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全面深入勘察土地、山林、水域等自然资源禀赋,按照经营性资产、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等分类建立详细的村庄资源数据库,整合能够市场变现的资源、资产、空间等标的物,搭建协同发展平台,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二是依法合理让渡整村运营权限,划定相互协同的权利边界,构建多级主体参与其中的科学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从而发挥群众的主体性。三是结合村庄特色以及现有产业基础,避开趋同性打造主导产业。

(二)系统构建产业生态,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遵循整村规划,系统构建 “一产提质、二三产融合”的产业生态,发展文旅、数字、绿色经济。根据各村情况,探索切实可行的资源入市机制,激活资源流动性,规避地域资源禀赋差异。集中资源,引入先进农业科技设备与技术,建立智慧乡村平台,提升资源管理以及社会治理的效率。设立乡村振兴基金,推广“整村授信”模式,持续进行产业发展投入和市场开拓,完善基础设施设备,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跨区域整合资源,利用物联网、区块链技术提升农业产业链效率,建设智慧产业示范基地。

(三)打造品牌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市场竞争力

通过统一规划生态种植、养殖区域,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通过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流程进行标准化管理,提升农产品质量,同时整合乡村文化与特色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设立专业市场信息服务站,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收集、分析、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与价格走势,依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计划,实现精准产业发展。培养和发展农村电商,培养本土电商人才,搭建村级电商服务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四)注入产业发展活力

明确产业规划与项目实施,吸引更多资本投入乡村产业发展,利用先进技术提升农业生产与加工水平,吸引城市人才以及外出务工人员、大学生、退伍军人等返乡,为乡村产业振兴带来新理念与新方法。运营主体与职业院校、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实行联建,常态化开展种植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服务等实用技能培训,培育一批扎根乡村、精通业务的“土专家”“田秀才”,为产业持续繁荣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整村运营以“资源整合—统一运营—利益共享”为核心,引导和整合更多的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让乡村产业振兴真正实现大产业系统性整体性可持续发展,是助力产业振兴,实现产业兴旺的有效路径。 (作者单位:中共百色市委党校)

( 作者:□黄虹妮 )

飘飘 发表于 5 天前

:loveliness:

星期天 发表于 5 天前

转发了

源自我心 发表于 3 天前

:lol :lol

花个钱改个名 发表于 3 天前

转发了

百色一鸽 发表于 3 天前

转发了

再见百色 发表于 前天 06:05

转发了

AA小赵 发表于 前天 09:16

转发了

缪离 发表于 前天 12:25

转发了

春风拂柳 发表于 前天 15:37

:dizzy: :dizzy: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以整村运营“破局” 助推百色乡村产业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