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红色沃土 育就信仰新苗——田东县创新红色思政教育观察
春日的阳光为田东县烈士陵园镀上一层庄重的金色,清明时节,田东县城北小学的少先队员们手捧自制白花,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庄严宣誓。“同学们,让我们以先烈为榜样,珍惜时光、努力学习,把对英雄的怀念化作成长的动力。愿我们胸前的红领巾永远鲜艳,让红色薪火在我们手中永远闪耀!”五年级学生谈美萱的发言,道出了这场祭英烈活动的深刻意义——如同春耕播撒种子,田东县正将红色基因深植于青少年心中,为思政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近年来,田东县以红色资源为“春耕”沃土,构建起立体化的思政教育体系,让革命精神在校园里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
课堂创新:红色“播种机”精准滴灌
2月24日,田东县第一小学的“开学第一课”上,右江革命纪念馆宣讲员利用多媒体技术重现了右江革命先辈的奋斗场景。当孩子们伸手“触摸”着这段历史时,课本上的铅字仿佛瞬间鲜活起来。宣讲员解释道:“让红色记忆从纸张走进现实,正是沉浸式教学的意义。”
这堂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正是田东县“沉浸式红色教育”的缩影。当地将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旧址、经正书院等红色地标转化为“沉浸式教材”,推动全县中小学开展红色主题课堂。各校通过配备学生“红色讲解员”、组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历史不再是单向输出的知识,而是可触摸、可体验的精神传承。数据印证着教育创新的实效:近三年,学生对红色历史的认知度提升65%,爱国情怀类作文占比从22%跃升至48%。从具象的文物触摸到系统化的课程设计,田东县正以“精准滴灌”的方式,将红色基因融入青少年成长血脉。
实践育人:红色“耕耘机”全域深耕
清明时节的烈士陵园里,田东县油城学校的学生们俯身计算着墓碑上英雄的年龄。“他们永远年轻,我们要代他们看遍盛世。”一名学生在研学笔记上的留言令人动容。这样的场景,正是田东县“红色研学圈”育人魅力的生动写照。
作为典型实践,2月15日,田东中学组织高三全体学生开展“追寻红色印记,赓续红色基因”主题研学活动。该校构建“课堂+基地+实践”立体化育人体系,将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旧址、二牙码头等8处红色地标转化为“行走的教材”,开发利用《邓小平在田东》《百谷红军村的枪声》等多个专题课程。县域层面,田东县整合6大教育基地,开展“重走运盐道”“寻访红军井”等红色革命基因传承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开设制作红船、模拟革命会议等沉浸式课程,让学生在行走中感悟革命精神。当红色研学融入体验,历史便从书本化作代代相传的精神火种。
文化浸润:红色“灌溉系统”润物无声
走进田东县第十小学(红军小学),长约30米的“红色文化长廊”上,每个节日悬挂的红色画卷总能吸引师生驻足。课间十分钟,校园里常响起这样的呼唤:“走,去红色长廊!”
这所红军小学以红色长廊为核心载体,全力打造“全区青少年红色研学基地”。长廊里的历史故事、英雄事迹,与图书室的红色典籍、研学基地“红军农场”,共同构成浸润童心的“红色灌溉系统”。无需刻意说教,革命精神已通过耳濡目染的校园文化,悄然融入学生的日常。
协同育人:红色“合作社”凝聚合力
在田东县第四幼儿园,老党员谈志玲讲述革命战士韦纪、韦天恒、朱鹤云的故事时,孩子们围坐在他身边,悄悄抹起了眼泪。谈志玲与韦飞燕、黄金同共同演绎的情景剧,再现了革命历史的经典场面,孩子们若有所思。
田东县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家庭传精神、学校育新人、社会拓平台”的立体化教育网络,让革命故事从家庭记忆中走进校园课堂、融入社会场景。红歌赛、情景短剧、革命旧址研学等沉浸式活动蓬勃开展,在县、市相关比赛中,共荣获县、市奖项32个。其中,田东县第一小学《认识你》荣获2024年百色市“向祖国献礼做时代新人”中小学思政课情景剧评比二等奖,田东中学实验部《红色的梦》获三等奖,高中部《红棉》获一等奖。
如今的田东县,红色思政教育如同春耕的热潮,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育人成果:近三年在自治区、百色市思政课教学比赛中斩获32个奖项,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显著提升。“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记住历史,更要让革命精神成为他们成长的‘有机肥’。”田东县教育局负责人的话,道出了这片红色土地上的教育初心。
转发了 转发了 转发了 转发了 转发了 :loveliness: :loveliness: 转发了 转发了 转发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