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特色名片 推进文旅融合 靖西乡村旅游驶入发展快车道
本报靖西讯近年来,靖西市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和浓厚的壮族文化,擦亮特色名片,推进文旅融合,打造区域品牌,推动乡村旅游驶入发展快车道,成功探索出一条既保护绿水青山又带动农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路子。挖掘特色资源,提升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围绕“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旧州、鹅泉、渠洋湖等田园综合体,开发垂钓、采摘、农耕体验等项目,形成“山水观光+农事体验+休闲度假”的综合发展模式。鹅泉景区通过改造农田水利设施,打造2000亩稻田观光带,年接待游客量达80万人次,带动周边300户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同时,采取“一村一品”的发展策略,重点打造安德古镇、旧州古镇等乡村旅游示范村。旧州古镇以“田园诗画”为主题,发展传统手工与民宿项目。目前,这些旅游示范村年接待游客的总收入占全村年收入比重超20%。
推进融合发展,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建设生态茶园、水果采摘园、中草药种植基地等农业观光体验项目。在旧州古镇开发千亩油菜花田,每年春季举办油菜花节,接待游客量突破10万人次。通过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年增收5000元以上。同时,深入挖掘壮族文化元素,创新开发研学旅游产品。在旧州古镇设立壮族文化体验馆,开设扎染、绣球制作等DIY课程,每年接待研学团队超过500个,带动当地村民就业300余人。
创新营销模式,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每年安排1000万元以上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政府平台每年融资3亿元以上,用于景区、景点规划和开发建设,成功打造通灵大峡谷、鹅泉等6个旅游景区以及锦绣古镇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绣蕴坊等一批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同时,借助粤桂东西部协作机制优势,与深圳市相关行业协会签订《靖西边关山水游合作框架协议》,通过旅游产品联合开发、旅游路线串联、旅游资源共享,共同打造旅游品牌,提升靖西旅游的知名度。抓住春节、元宵节、中秋节、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创新举办系列节庆活动,并结合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进行线上推广。其中,靖西2025年中越边民“三月三”非遗展示活动通过直播吸引150万人次线上观看,现场游客超10万人次。同时,构建“线上+线下”营销矩阵,在携程、美团等平台开设靖西旅游景区购票团购服务,与100余家旅行社建立合作机制,有力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
□黄金桃
转发了 转发了 转发了 转发了 :L :L 转发了 转发了 转发了 转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