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你献出对于你的诠释,与你有关的一切理论,以及关于你的真实而奇异的消息。
——博尓赫斯
不久前,中国报告文学组织到广西百色采风,把我分在右江区。那天,沿着蜿蜒的右江与澄碧河穿流而下,发现这里生活着壮、汉、瑶、回、仫佬等多民族,惊叹天赐他们一幅美丽南国的“富春山居图”。
当地人说,90年前战旗飞舞,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百色起义,在这里宣告红七军诞生。
10年前红旗招展,习近平来到这里瞻仰红七军军部旧址,参观百色起义纪念馆。之后还嘱咐说:“老区和老区人民为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要加快老区建设和发展,让老区和老区人民尽快摆脱贫困,过上幸福日子。”
就在我们抵达前几天,2020年6月4日,右江区还专题召开上千人的区乡村脱贫攻坚推进会,吹响了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战的结集号:
“‘不折不扣全面完成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任务’必须如期完成,没有任何退路。必须集结最强兵力、鼓足最大干劲、保持最硬作风,坚决夺取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
右江区是“十三五”广西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有贫困村40个,易地扶贫搬迁规模控制数为5222人,实际搬迁1251户5227人。2020年旧房拆除任务数为951户,截止6月2日,易地扶贫搬迁拆旧复垦率为43%。
数据胜于雄辩,右江人是真扶贫,扶真贫。就像当地人特别喜欢木棉花,说它的树冠总能高出周边树木,总能获得更多的阳光雨露。对这种奋发向上,以及鲜艳似火的花儿,人们美其为:英雄树或英雄花。
1
我们先来到当地的迎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镇,站在一排木棉树下,望着那挺拔的木棉与拨地而起的高楼,彼此争相斗艳,人们的激情也被明媚点燃。
右江区“老乡家园-迎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镇”。(陆杰/摄)
那几十幢美丽漂亮的安置房,还配套产业创业城、综合办公楼,以及民族风情娱乐街,我们疑似穿越在一个现代商贸综合体中。
右江区阳圩镇达江六甘村宿榄屯村民卢献成,用手指着蓝天下的安置房说:“当我们成了这里'高楼里的农民',多像是一棵向上生长的木棉花!”
我们被他的诗意发问,惊叹得直咂嘴。
莫非人生有许多选择,这次卢献成选择易地搬迁,“真扶贫”做法,已经值得他一生铭记。
这次,他离开了生活几十年的村庄,举家搬迁至右江区迎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镇,从农村居民一夜之间变成了市民,好像做了一回木棉花梦。
与卢献成一样,右江百姓,面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惑,他们没有盲目地选择“移山”,而是智慧地选择了“搬家”。
居住在宿榄屯的卢献成,地处百色水利枢纽库区,水田被淹,山坡上出现裂缝,有地质灾害隐患。全家6口人,主要靠种甘蔗解决生计。由于土地不肥,收入最好的年份也只有2万元。为了贴补家用,卢献成的儿子只得远赴广东打工。
搬迁到迎龙安置小镇后,卢献成住进一套83平方米的房子,虽然进城还面临着许多新问题,但说起进城后的最大变化,卢献成还是很开心:“与住在老屋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住得安心,半夜不用提心吊胆了。以前住在屯里,每逢下雨,镇村干部就动员撤离,生怕下雨引发地质灾害。”
卢献成告诉我们,现在他一家只交了1万元就住进安居房,政府给他安排了一个公益岗位,在小区里当保安,一个月有1800元的工资,还有产业补贴、就业补贴。儿子从广东回来,开车送货。儿媳在一家保险公司上班。两个孙子也就近上学,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教育。
最让卢献成称道的是,他们一家人,无需像以前东一个西一个,逢年过节,全家人可以团聚,尽享天伦,其乐融融。谈到以后的生活,卢献成充满信心:
“我们一定尽快适应城里的生活,也希望政府再帮扶一把,让生活过得越来越好!”
与卢献成一样搬出小山村进城的还有大楞乡龙停村那果屯村民李阳,他也住在迎龙安置小镇,目前他的孩子一个读初中,一个读小学,他负责接送孩子,妻子外出务工,每月有近3000元的收入。
这个迎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镇,位于右江区迎龙区站前大道旁,占地不到130亩,总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总投资7个多亿,建有11栋,1304套安置房。
如今有永乐镇等6个乡镇的1129户,468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入住。在安置小镇2公里范围内有火车站、客运中心、法院、司法局、卫健局等单位,周边还有亿丰·国际商博城、南大市场等商圈及物流基地聚集,迎龙二小、迎龙中学、百色民族高中、妇幼保健院等教育医疗资源配套,完全可以满足搬迁群众安居需求。
为了强化服务和管理,右江区还专门成立了迎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镇社区服务中心,设置了党群服务窗口、教育卫生文体法律服务窗口、就业社保服务窗口、综合服务窗口,建立了安置小镇党支部,说用“党建引领奔小康,筑梦路上党旗红”。
说到这里,人们应该明白,搬迁仅是手段,致富才能安居。
为使搬迁对象“搬得出、稳得住、有发展、能致富”,当地还以特色产业为重点,举办电工、保育、汽车销售等方面的“订单培训”以及“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招聘会等专项活动,为搬迁劳动力送岗位、送技能、送政策。
“通过参加政府组织的培训,我掌握了缝纫技术,如今在一家服装厂工作,一个月收入2000多元,比在老家种玉米强多了。”在迎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镇的扶贫车间,来自大楞乡安村的搬迁户陈彩胡对我们说。
政府还努力在迎龙安置小镇附近,建立“扶贫车间”,配套仓储物流园,从深圳、东莞引进皮具厂、玩具厂及皮鞋厂,在禄园工业园区引进路灯厂,方便群众就近就业。
来自阳圩镇达江百布村的农玉珍,去年通过申请就业补贴,在迎龙安置小镇租地注册开了一家珍心生鲜果蔬店,她和父亲负责进货经营门店。母亲是一名临时工,平时做园林工作,种种花草,一个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目前,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
在一家仓储物流园,我们发现这个项目,不但可以提供保安、保洁、汽车售后维修、汽车销售,约有400多个就业岗位,而且还拿出100个岗位,专为贫困搬迁户就业。
通过租金利润分红补助方式,助力贫困户脱贫。即按场地用房租金的8%,以及汽车贸易经营利润的10%,作为分红发放给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以解决搬迁就业增收难的问题。
没有想到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镇,很快为“进城务工”这首“老歌”,添了一段“新曲”。
右江区易地搬迁群众在扶贫车间务工,实现“家门口就业”。(陆杰/摄)
2
有一个场面,我们念念难忘,就是当安置房配上几株硬朗向上的木棉,那花开如右江红土地,那花红如右江篝火,更像是一幅绝配的木版画,色调虽然简约,总难掩木棉花开的那份纯真与野性。
来到汪甸瑶族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那耸入蓝天的高楼,是那宽阔的操场,是那郁葱的花草。建筑明快简洁风格,与城中小区并无差异。
看到我们一行人的到来,正带着孙女在小区里散步的覃海成热情地带笔者参观了他的新家。
覃海成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户,一家子6口人原先居住在汪甸瑶族乡乐益村,破旧的房屋四面环山,土地贫瘠,还有地质滑坡的隐患。产业很难发展,附近又没有幼儿园供家中适龄儿童上学,于是,一家人都渴望搬到离城镇较近的地方生活。
2019年,在乡政府的帮助下,覃海成一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搬出了原本破旧的家,住进了宽敞舒适且离城镇较近的“学区房”。说起自己的新家,覃海成赞不绝口。
整个右江区汪甸瑶族乡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安置点,位于汪甸瑶族集镇边上,就在汪甸小学路口的对面。安置小区占地200多亩,总建筑面积40多万方。
目前小区一期工程的10栋住宅楼,已有131户603人签订搬迁安置协议,拿到了新房钥匙。
安置点最令我们忘怀的,是这里木棉树下的“乡村夜话”,成了百姓参与扶贫治理的一个平台。
这天,夜幕刚刚落下,乡亲们在百色市右江区汪甸瑶族乡伟弄村的木棉树下,开始了一场畅叙乡情、共话发展活动:
“年轻人出去打工,我们老年人在家也要把产业发展好,想过好日子,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对,产业发展起来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来创业,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也随之解决了。”
原来,新一轮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汪甸瑶族乡依托林地、库区等资源优势,发展芒果、油茶、八角等传统特色产业,全乡逐步形成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特色种养业为支撑、劳务经济为保障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为脱贫攻坚奠定良好的产业基础。
但受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等因素影响,农民长期稳定增收依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如何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近年来,汪甸瑶族乡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乡村夜话”活动,利用晚上的时间在村屯的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操场等地,开展政策宣传、征求意见、查找问题等活动。
没错,为了让住在“高楼里的农民”离乡不离土,在一次“乡村夜话”上,许多群众提出:可不可以给他们一点地?这事有点意外,超出了政策文件要求,怎么办?
当地政府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投入2000多万元,征用了一块350亩的水田,建起了一个“幸福田园”。
整个项目,统一由政府平台公司,对地块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后,按照每个小地块1亩的面积进行划分,再按照每户1块地,免费3年的经营管理模式,承包给每家每户耕作。
同时,公司对耕作承包户,实行统一规划种植品种,统一提供技术指导,统一提供种子、化肥等生产物资,统一销售,统一结算。
接着,还与承包户签订产品收购协议,对耕种的农产品进行保底回收,实现订单种植,确保“耕有其田、种有其获、销有其道”。
疫情期间,右江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文燕先后两次参加这里的“乡村夜话”,了解易地扶贫搬迁拆旧复垦工作,向群众认真解读相关政策。
文燕介绍说,旧房拆除复垦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在这一环节中,难免存在有的群众故土难离不想拆、不想搬的情况。
乡村干部更希望通过“乡村夜话”这个平台,可以进一步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帮助群众掌握相关政策,切实解决他们的思想顾虑,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拆旧复垦工作,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
右江区易地搬迁群众在扶贫车间务工,实现“家门口就业”。(陆杰/摄)
建立“扶贫车间”,也是在“乡村夜话”上,老百姓提出的一个合理化建议。
当地政府及时在汪甸瑶族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中,布局建了一家电子科技厂。
这个厂里负责人向我们介绍,“我们厂区建设总投资约400万元,厂区内设车间工人及管理员职位,可满足150人就业,目前已安排录用安置小区贫困户121人。他们的平均薪资达到每月2000元,管理员薪资平均每月3000元。企业年产值可达480万元。”
汪甸村汪甸屯贫困户梁秀新,大儿子早年外出打工至今杳无音信,二儿子前年患尿毒症去世,剩下她和媳妇陶汝行,还有十几岁的孙子,三人相依为命。如今,陶汝行在家门口的汪甸美达电子厂里打工,每月收入3000多元,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实现了一人打工,全家脱贫”。
尝到甜头后,“乡村夜话”集思广益,政府出面规划,在安置点附近,对外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私企、个体户落户,开办汽车4S店、扶贫产业加工——玩具加工厂、手袋加工厂等项目。
别小看这些项目,聚沙成塔,积少成多,可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解决上千个就业岗位。
为确保每户至少有1人以上稳定就业,右江区还先后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举办了10余次专场招聘会,共有70家企业参与,提供了5000多个就业岗位,1100余人进场求职,与用人单位达成初步就业意向600余人,有意向进行就业技能培训500多人。
当地负责人告诉我们,自2019年5月以来,在右江区汪甸瑶族乡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安置点,先后组织了“乡村夜话”活动37场,实现9个行政村全覆盖。
目前,汪甸瑶族乡的特色产业,已经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94.6%,贫困发生率陡降至到1.87%以下。
那天,我们见到不少贫困户孩子,正聚精会神地聆听着汽车修理师傅,给他们讲解汽车发动机保养技术。
一位小伙子对我们说:“他们搬迁到安置点,在政府千方百计的支持和帮助下,原来怕生活没有保障,现在已是烟消云散。”
还有的说,“脱了贫不满足,一定要致富!”“在家门口捧上金饭碗,步行就能上班。”透过扶贫搬迁户的朴实话语,不难感受到,在通往小康生活的路上,每个人都充满劲头,美好的日子更有奔头。
3
在右江,当地人还告诉我们一个秘密:木棉花只能开在南国,花开时不见叶,叶绿时不见花。多半不开在墙门深院篱下,不开在芳草碧连天中,喜欢开在尘烟道路两旁,更喜欢开在右江河水两岸。
这天,我们还来到易地搬迁扶贫的深圳小镇,刚巡逻完的搬迁户杜国仙告诉说:“告别大石山区搬到新家后,我在物业公司当保安,不仅收入稳定,还能陪在父母孩子身边,感到很满足。”。
在一边为油茶树施肥的搬迁户谭荣愿,对我们开心地说:“今年疫情之后,我没有外出打工,在家门口的产业园管护油茶,一个月有3000多块收入,既能照顾孩子又能赚钱,感觉蛮好的。”
谭荣愿说的家门口,就是这个深圳小镇,它是由深圳对口帮扶建设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近两年陆续安置从百色各县区搬迁而来的贫困户。2019年5月交付以来,已安置超过1万人,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右江区统一负责。
陪同调研的右江区政协副主席陈玉莲,我问她:“百色各县区的贫困户全压到右江,是不是过于压力山大?”
陈主席冲我们一笑:“说不压力山大,不现实。但各族人民一家亲,木棉本来就喜欢花开右江河岸嘛,我们别无选择!”
听到如此解释,一下把我们逗得“哈哈”直笑。
深圳小镇的规划用地为836亩,总建筑面积达91万多方,是百色市内的安置移民项目,也是深圳百色扶贫协作的标志性工程。
我们了解到,该项目安置的对象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这些贫困户大多数来自百色市的9个县,而移民也来自不同的少数民族,占总搬迁人数的70%。待项目三期2020年底落成,至少计划搬迁3万人。
百东新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赵映杰介绍说,“这里目前户型有四种,50平方米,75平方米,100平方米和125平方米。我们会根据迁移户的家庭成员数量来进行分配。”
目已建22栋,住宅楼2300多套住房,于2019年11月交付使用,已经搬迁入住了1万人。
说得我们很感叹:“这1万人,至少相当右江区的一个乡镇规模吧?”
“是是,这就要求我们的配套设施必须跟上。”百东新区管委会赵主任说,在深圳的直接援建下,管委会从社区管理服务体系、教育、医疗、社会治安等方面着力,让搬迁户实现家门口享受医疗、就学等城市化公共服务,探寻贫困户变市民的社会事务管理新模式。
对于普遍关注的上学问题,拔地而起的教学楼以此作答。小镇建设一所九年一贯制中小学,建筑面积近3万方,设置小学24个班可容纳1080人、初中12个班可容纳600人;建设一所幼儿园,设6个班可容纳180人。
在就医保障方面,小镇新建一所社区医院,建筑面积3500多方,设有门诊部、住院部、医技科、预防保健和康复室等。
在物业管理、居家养老、生活购物等方面,小镇全部进行了配套安排,软硬件配备也不错。
深圳小镇还构建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民委员会、居务监督委员会、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依托的“一核三元”社会服务综合管理架构。包括社区管理、安全、法制、健康、文化等综合事务。
赵映杰还激动地说:“未来的深圳小镇是多民族聚居区,除了基本的居住功能,小镇还将结合百色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及民族风情,打造一个产城融合、生态宜居宜游的特色小镇,力争成为深圳帮扶百色的亮点工程和百东新区一张最靓丽的城市名片。”
老实说,此刻,我们并不担心易地贫困搬迁到右江,如何落户。现在我们更关心的这些从各县区中,离土又离乡的贫困户,没有了土地之后,下步如何生存?
这时,深圳小镇的就业安置,主要还是借力推进。
广东省第二扶贫工作组办公室主任胡书中表示,除了小区内部管理如保安、保洁岗位直接给搬迁户带来就业机会外,政府还在周边通过引进外来企业等方式,给搬迁户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小镇配套建设了深百合作产业园作为承接深圳小镇移民就业的重要平台。据了解,在今年东博会上,深百产业园签约了华润装配式建筑、年产4亿支圆柱动力锂电池、金佳美动漫文化及周边产品生产、百色山茶油全产业链示范暨广西林业产业科技孵化园、中国-东盟环保装备产业基地五个重大产业项目,总投资21.8亿元,可为移民提供产品组装、包装、技术、保安、保洁等岗位。
秉承“老区”办“特区”理念,对于入园企业,百色在土地政策、财税政策,在水、电、气、厂房等生产要素方面均有大力度支持。在对入园企业用地上,该市按《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标准》及相关政策执行,鼓励企业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出让等方式,土地租赁价格可在评估租地价格的基础上优惠15%。
企业对土地可“先租后购”,分期缴纳土地出让价款。对于企业租赁标准厂房,年应纳税额总额达到每方700元以上的,前三年免租,第四、第五年租金减半。另外,还可申请厂房装修补贴。
根据移民人口结构及就业意向,小镇按照搬迁计划分批逐步安排就业,通过劳务输出到深圳以及百东新区、右江区、田阳县辖区内现有企业或工地安排就业。
加之年初,右江区在百色深圳小镇组织举办就业帮扶专场招聘会,邀请202家企业走进社区现场招聘,共为搬迁群众提供1680个就业岗位。
这样,通过“园区需求”解决一批、“劳务输出”转移一批、“扶贫车间”吸纳一批、“公益岗位”安置一批、“自主创业”带动一批的就业扶贫模式,基本可以帮助搬迁群众“稳就业”。
梁文院也是这里“扶贫车间”的第一批员工,之前为了生计,夫妻俩都去了广东东莞务工,只有老母亲和孩子留守在偏远的六朴村老家。去年全家人一起搬到了安置点的“老乡家园”生活,随后他们夫妻俩便一同到了“扶贫车间”上班,不仅每人每月能够获得2000多元的收入,也可以天天陪伴和照顾老母亲及孩子。
“‘扶贫车间’既为我们带来了收入,还能让我们照顾家,就像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梁文院感激地说。
欣慰的是,目前深圳小镇居民中,已有5430人实现了就业,超额完成了“一户一人就业”目标。
下一步,深圳小镇重点围绕后续帮扶,做好稳定增收。用右江人的话说,就是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努力提高他们的幸福感、获得感。
右江区迎龙“老乡家园”的搬迁群众喜领不动产权证书。(陆杰/摄)
4
考察了右江区三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故事本可收场。但仍有一个纠结问题,始终堵在胸口:就是贫困家庭走出大山后,他们的宅基地、自留地,怎么派用场呢?
人们知道,右江集“老、少、边、山、库”于一身,那里贫困山区的农民“吃水基本靠挑,生活基本靠山”,现在走上易地扶贫搬迁,肯定不可能一了百了?
但这事,对谁又都是“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是一个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不是吗?
右江区是农业大区,粮食、水果、油茶、甘蔗等种植面积超百万亩。近年来,全力打造区域性现代生态农业中心,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以产业带动就业,释放绿色发展红利。
右江区区长杨世爵告诉我们,易地搬迁留下的土地全部复垦,把红色旅游和绿色生态旅游结合起来。
“贫困户可以到景区务工,增加工资方面的收入。如果贫困户有经营头脑,可以直接参与到景区小的经营活动中例如开便利店。贫困户还可以将通过金融扶持拿到的小额贷款入股到旅游合作社分红。”
听区长说了这么多,我的理解,就是用改革思路,整合搬迁户土地,盘活资源,以产业化吸引企业入驻。
说得再明了一点,山是右江大地的脊梁,也曾是阻碍人们奔向小康的屏障。困于大山,走出大山,我们何能又回归大山?
那天,我们爬上右江区澄碧湖芒果产业示范区的一个山头,蓝天白云倒映在湖面上,碧水与青山相映成趣,构成一幅非常美丽的山水画卷。
登上观景台,看着湖畔梯田式的果园,有游客感叹万分:“我曾经到过澄碧湖,没想到年把时间,荒山岭变成了芒果林,村庄变成了景区。”
这个芒果产业示范区,位于右江区永乐镇西北乐村,是广西四星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总规划面积3.6万亩,其中核心区9300亩,芒果种植面积5250亩。目前已建成园区道路、高效节水灌溉系统、观光亭、品种展示园及农家乐等休闲农业配套设施。
站在山头上,西北乐村支书说:“我们把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宅基地、自留地,统一进行整理复垦为芒果地。”
沿着平坦的山道,只见芒果树枝叶茂盛,挂满青青果子。出人预料的是,他们依托现有的芒果产业,还做起集科技推广、示范带动、科普教育、生态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观光田园综合体。
还开发了农业体验游、林果游、花卉游等各具特色的主题旅游项目,如此下来,“政府提供资金支持我们发展芒果产业,一年下来收入挺可观。”正在园区管护芒果树的果农王晓丽说。
听说,澄碧湖芒果产业示范区作为右江区规模最大、设施配套最齐全的芒果产业扶贫产业园,通过技术培训、参与种植、入园管护、股份合作等模式,让辖区内群众人均纯收入增加了8911元,带动380户1369人脱贫摘帽。
目前右江区,先后在9个乡镇(街道)启动了18个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形成芒果、柑橘、油茶、甘蔗、林下养鸡等多元发展的特色产业优势,通过科学规划示范区定位,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景区化”步伐,实现“田园变公园、园区变景区、产品变商品”。
这不,现在我们来到六沙柑橘示范区,穿过弯曲而平整的园区道路,放眼望去,两旁山坡满目葱翠中点缀着密密麻麻的埃及橙、沃柑,像一盏盏小红灯笼列队欢迎着我们。
六沙柑橘示范区,也是右江区做强做大特色产业扶贫工作的一个示范点。这里多半土地,都是易地扶贫搬迁户留下的。整个项目规划总面积16500亩,总投资1.2亿元,以特色种植产业为主,建成集良种试验、技术推广、科研创新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区。
“公司接手后,采用高枝嫁接的技术,把品种改良为沃柑、红心蜜柚、红美人(桔子)、脐橙等,原有优良品种保留150多亩。在管护方面采用太阳能自动杀虫灯、施肥采用油茶麸、花生麸等有机肥,大大提升了果品和产量。”种植大户洪志平对我们说。
为加快产业发展,更好地带动周边群众脱贫致富,助力脱贫攻坚,2019年以来,示范区在当地金融部门支持和帮助下,以“公司+基地+贫困户+信贷”的形式,按照“企业助推、金融扶持、委托经营、固定分红、劳务增收”和“风险由公司承担,分红按本金分配”的方式,实现示范区发展与贫困户脱贫的双赢目标。
“目前,示范区共承接右江区367户贫困户扶贫小额贷款委托经营资金1349.9万元,按委托经营资金的10%给贫困户分红,全年贫困户可增加分红收益约135万元,户均增加经济收入3678元;同时优先安排周边乡镇、村屯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务工,年吸纳临时性劳务工2000人次,人均可增加劳务收入3200元;长期用工约40户60人,每人每月按不低于3000元计发工资,人均年收入36000元以上。”谈起示范区在脱贫攻坚方面发挥的作用,洪志平自豪地说。
来自右江区泮水乡平泮村谷弄屯的韦彩荣和丈夫,是园区长期用工的贫困户之一,家中有老母亲和两个儿子,大儿子上初中,小儿子上幼儿园,花销较大。在来示范区务工之前,夫妻俩靠种点甘蔗和外出打零工为生,所得收入仅够维持家庭开支,一年到头没有余钱。这种情况在2018年初有了改善。
“村里干部跟我说有这样一个园区,可以安排贫困户进来务工,收入不错,还可以学到技术。我就跟丈夫一起来了。平时栽培果树、锄草施肥,丰收期负责摘果、包装。2018年每人每月工资3000元,来务工的当年我们家就脱贫了!”韦彩荣感激地说。
去年示范区又给他们涨了工资,每个月工资3600元,一年下来夫妻俩收入近9万元,她心里乐开了花:“以前一年到头存不下一分钱,现在每个月都有稳定的收入,再也不用愁孩子上学生活费从哪来!这生活越过越好了!”
除了吸纳附近乡镇村屯的贫困户入园务工外,园区还承接了贫困村集体经济贷资入股资金作为产业发展基金,每村贷资入股50万元,年底按入股金额的8%比例分红,每村可增加收益4万元。这一举措为右江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增添了助力,小小柑橘成为当地群众的脱贫致富果,托起了扶贫大产业。
站在示范区物流基地门口,洪志平信心百倍地说:“六沙柑橘示范区二期项目重点发展生态种植休闲观光旅游,目前已完成项目规划设计。”他还亲自驾车,带着我们察看了农业观光、生态旅游、休闲娱乐、智慧果园、休闲度假等功能区块。
“园区位于百色城区周边,交通十分便利;六沙柑橘历史悠久,在百色具有良好的口碑,因此产业要转型升级,农旅融合是一条好路子。”洪志平说。
随着园区名气的提升,2019年,园区注册了“六沙桔乐园”商标。我问洪志平:“水果有没有自己商标?”
“有!”
“什么标识呢?”
“叫‘红美人’。果肉特别细腻,颜色特别橙色,果皮特别薄。”洪志平用手做了一个动作,只要将红美人轻轻一揉,就可以用吸管吸出橙汁。
我们惊叹万分,我还自言自语一句,“红美人,多好听的一个名字!”
种植大户洪志平,用手指了路边几棵木棉,一树橙红,花红似火,“见到木棉,你就知道我们为什么喜欢‘红美人’?”
“哦”……
我们渐渐明白了,通过改革整合涉农资金,盘活荒山、荒地等沉睡资源,以产业化激发扶贫开发工作活力,右江走出了一条蝶变之路。
|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