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在壮语中的意思,是山川塞口、地形复杂的地方。这里地处喀斯特大石山区,自然环境恶劣,自古有着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百色城里有一个三江口,鹅江、澄碧河、右江在这里交汇,三江交汇处,一条骑楼风格的街道沿河而立,这就是百色老街。 老街沿澄碧河而建,随着河流的走向,街道自西北向东南延伸。1725年,街道初具雏形,四米多宽的青石板路宽敞大气,是当时这里最大的街道,因此被老街人称为“大街”。 以大街为支点,人们在荒地上建造家园,逐渐形成了街巷纵横而又相互连通的街区。1949年解放百色时,解放军进城先进入大街,大街也因此改名为“解放街”。 百色解放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百色市右江区,老街区两面环水,清澈的河水边总有人耐心垂钓,商户们守着自己的生意迎来送往、买卖由人。不足两平方公里的街区里,数十条宽窄不一的巷弄有序排开,壮族、瑶族、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居住其中,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大码头广场上爱唱山歌的老街人会在这里唱歌休闲,古老的故事也随着歌声在巷弄里流传。 老街上的粤东会馆,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清康熙五十九年,广东商人梁煜眼见落脚于老街做生意的广东客商日渐增多,便牵头谋划在澄碧河边兴建会馆,作为乡邻们的落脚之地和议事场所。建造会馆的主要材料从广东运输而来,而负责搬运和建筑的工人多是当地壮族村民。 粤东会馆建成后,越来越多的商人开始在老街安家落户。来自广东沿海地区的洋纱、香皂等日用百货和来自云贵地区的药材在老街集散,最繁盛时,三百米长的街道就有近七十家商铺,商贾云集的老街,也逐渐成为云南、贵州、广西三省交界处的物资集散中心。
对于老街人而言,粤东会馆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1929年,有一支革命队伍来到老街,不仅改变了老街的命运,也谱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历史。这一年十月,邓小平、张云逸等同志率领武装部队抵达百色,老街的商人主动把粤东会馆让给部队使用。 革命队伍的到来看似偶然,其实清末以来,百色地区的农民为反抗土司的压迫一直坚持斗争,老街青年朱立文从小就听着布洛陀的故事长大,风起云涌的农民运动让他热血沸腾。
1929年12月11日,老街上红旗飘扬,百色起义成功,红七军正式宣告成立。朱立文带着弟弟报名参加红七军,和4000多名家乡青年一起踏上了革命的征程。 红七军离开百色后,军阀特务在老街排查参军家庭,朱家突然少了两口人,这会引起特务的怀疑,家里老老少少十多口人可能会面临巨大的灾祸。和朱家一样,老街许多年轻人参加了红军队伍,这些家庭面临着很大的风险,朱立文走后,街坊邻居默契地和朱家保持一致,对盘查的特务声称朱家兄弟跑船去了广东。
红七军北上后,革命的火种和精神留在了老街上,抗战时期,老街人出钱出力援建百色机场抗击日军,老街青年踊跃报名参军。原百色初级中学一个班有41名学生就有39人报名参军,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百色学生军。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苦苦寻找亲人几十年的朱家人,等来了朱立文早已牺牲的消息。 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的时候,百色起义走出来的红军将士已经从出发时的7000多人,剩下不到70人,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他们带着从老街出发时的信念为心中的解放和建设鞠躬尽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俯瞰全城的后龙山上建起了纪念碑和纪念馆,老街人用发生在家乡的英勇事迹教育后代。寒来暑往中,有人带着理想远去,有人寻着乡愁归来。 这一天,81岁的梁思薇带着丈夫回到了家乡。寻根故里,到父辈生活过的地方看一看,是梁思薇多年的心愿。位于老街74号的梁全泰,是梁思薇的父亲梁宗岱生活了近30年的家。 梁宗岱祖辈在老街当学徒工,因为家里重视教育,到祖父这一代已经发展为街上数一数二的大商户。梁宗岱从小受到家庭的影响,勤奋好学,留学法国归来后成为中国现代法语教育的开创者。 1944年,抗战进入关键时期,百色成为广西抗战的大后方,聚集了广西各地的青年,但是百色却没有一所高等学校让他们能放下一张书桌。在梁宗岱看来,教育是救国兴国的希望,国难当头,头可断,而中国的文化火种不能中断。为了解决聚集在百色的青年的高等教育问题,梁宗岱和一众有识之士筹办西江学院。然而除了梁宗岱的一腔热情,学校一无所有。 为筹集办学经费,梁宗岱捐出积蓄。在他的带动下,老街的商户们纷纷出资助学,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西江学院终于筹集到了办学经费。 然而,在临近开学之际,学校的校舍突然被军队征用,办学计划眼看就要功亏一匮。为了能够让学生们正常上课,梁宗岱带着老师们,在树林里搭起简易的竹棚,并再次四处奔走为学校筹款。
在梁宗岱等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西江学院顺利开学,先后设立了法学、英文、工程类等五个学科,为老街人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口。 受到梁宗岱的影响,崇文重教之风在老街盛行,从百色老街的学府里,先后走出了医学专家黄大斌、数学家梁宗巨、中国海军第一位女副舰长韦慧晓等影响广泛的菁英学子。1951年,西江学院并入广西大学,充实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广西高等教育的办学力量。 63岁的黄桂珍经营着一家“右江麼乜”手工艺品店。2009年,下岗多年的黄桂珍为了维持生计,开始学习麼乜制作工艺。 “麽乜”是盛行于百色地区的一种香囊配饰物,制作工艺繁复,制作流程全凭借老手艺人的口传心授。 而老街上会制作麽乜的老手艺人屈指可数。黄桂珍没有图样可以参考,没有师傅教学,在本该颐享天年的年纪重新学艺,不仅身体吃不消,而且还费眼力和精神。 为练习刺绣,黄桂珍一有时间就在家里摸索练习。布用了一匹又一匹,手被针扎的数不过来,历经一年多的摸索,黄桂珍终于制作出了第一批麼乜。 现在,黄桂珍成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她在自己的家里专门做了一个工作室,给街坊邻居和喜爱麼乜的人提供学习的场地与指导。更多的传统手工艺也在老街上悄然复兴,新时代的老街人为传统手工艺,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如今,老街区成了百色人追寻家乡滋味的好去处,每年街巷里都会组织一年一度的庆祝百年老街巷活动,成为百色城有名的民俗体验盛会。 |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