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靖西,一个年轻的县级市,它地处中越边境,是全国典型的壮族人口聚居地,其浓郁的原生态壮民俗文化,使得靖西被海内外称为“壮族文化活的博物馆”。 日前,中国摄影学会靖西基地授牌暨“记者走基层·聚焦中国绣球之乡——靖西”采访活动在这里举行。当日还举行了精彩的巡游活动,来自国内百家媒体记者蜂拥而至,体验壮乡风土人情,展现锦绣边城之美。 活动上,身着壮族服饰的少女跳起壮家竹竿舞,笑迎八方来客。 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尤其喜欢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色彩斑斓。壮族妇女的服饰多姿多彩,端庄大方,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浩浩荡荡的巡游队伍走过旧州古城,舞狮表演队伍在锣鼓音乐下,做出各种形态动作,引得路边观众啧啧称赞。
舞狮队伍载歌载舞,狮子与队员一同在梅花桩上腾空而起,而且又稳稳落下,看的周围游客心惊胆颤。
当天巡游中,抬阁方队同样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眼球。据了解,抬阁是集历史故事、神话传奇于一体,融绘画、戏曲、彩扎、纸塑、杂技等艺术为一身的汉族传统民俗舞蹈。图为明代抗倭民族巾帼英雄瓦氏夫人抬阁方队。
壮锦是壮族传统民间艺术品,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合称中国“四大名锦”,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每当重大节日,壮家小伙和壮家妹子纷纷穿上用壮锦织成的壮族服饰,往往成为一道道最亮丽的风景线。图为巡游队伍中的壮锦方队。
绣球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的前身是兵器,由青铜制成,史书上称其为飞砣。后来,能歌善舞的壮族人逐渐将飞砣改为绣花囊,包裹谷物和豆子,寓意将情感的种子抛给爱人。靖西旧州自古以来就以制作绣球而闻名于世,享有中国绣球之乡的美誉。图为民俗表演“绣球传情”。
提线木偶戏是靖西县壮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戏曲,别称“木雕戏”、“土戏”,因演唱时多用“呀哈嗨”为衬腔,故又称为“呀嗨戏”。提线木偶戏在靖西流传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而美丽的靖西则被喻为广西“歌海里最绚丽的浪花”,靖西壮族山歌早已深深扎根于劳动人民心中,记录着人民的真情实感。在靖西,随处可以听到壮族山歌环绕于耳边。
抬阁方队中有一支装扮奇特的队伍,这就是喜庆丰收(矮人舞)方队:壮汉们将竹篓套在头上,竹篓上贴着写有“五谷丰登”的红纸,光着膀子,在肚皮画上一张张喜庆的脸庞;女人们则将画上表情的竹片戴在脸上,将稻杆围在身上,如稻草人一般。
整个舞蹈滑稽欢乐、趣味十足,表达了壮族百姓秋收时的喜悦心情。
大爷大妈们并非专业的演员,但他们都有着丰富的表演经验,举手投足间,丝毫不见业余的影子。 他们平时各有自己的工作,只有逢着节庆或是有表演的邀约,大家伙儿才会聚集在一起,呈现出一场独具壮族特色的精彩表演。 |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