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新作登(报告文学)

[复制链接]
右江日报 发表于 2020-8-21 09:2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百色看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珞 迪 章 师

80051597969470449.jpg
旧貌换新颜的作登瑶族乡平略村陇造屯。 □周金鹏 摄
9541597969470465.jpg
举办作登瑶族布努节,凝聚团结发展合力。 □周金鹏 摄

作登,多么优美动人的字眼。

作登,原是地名,所指的是深山里一个小小的村落,依照壮语音译就是 “亮着灯的小码头”。据老人们说,前人之所以中意这个地名,源于两个原因: 一是这地方地处龙须河畔,山水秀美迷人——河边的悬崖峻岭,就像耸立了千百年的灯台和灯芯,点燃了世代相传的诗意与乡愁;二是这地方虽然山清水秀,但河岸缺少平整的田地,人们必须以昼夜不停地劳作和经营,以磨豆腐、蒸米粉、酿酒和贩卖油盐百货为营生;昼夜长明的灯光,不仅为了照亮自己的生活,也为在两岸远方崎岖山路上艰苦跋涉的人们提供方向和落脚的指引——这里既是码头又是圩场,它意味着人人向往的温饱和前程的美好光明。

作登,寓意着美好和深远。它的蕴涵,是那么的敦厚而踏实,一切的希望和向往都凝聚在这里。

以这个地名命名的作登瑶族乡,地处田东县南部,是田东县唯一的民族乡,乡政府所在地距离田东县城23公里。全乡有21个行政村,214个自然屯,308个村民小组,有壮、瑶、汉、侗、仫佬五个世居民族共8182户3.9万人。全乡总面积为376.4平方公里。境内有霞霭绚丽、林涛翻卷的摩天岭,主峰海拔高度达717.8米;竹岸掩映、风光旖旎的龙须河自乡境内流贯而过,碧水绿波里群山和楼栏的倒影,似乎在流淌着山民们昼夜弹唱吟诵的歌谣。21个行政村中,大多数村屯地处大石山区,田地少,水源缺乏,交通和用电困难是普遍存在的现实。在实施“除漠”治理之前,许多村屯石漠化相当严重。据2015年统计,全乡有14个村属于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477户14825人,其中未脱贫户2471户10003人。2019年,全乡有12个行政村脱贫出列,2353户9887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25.58% 降至0.46%。

这是跋涉者在深山里留下的脚印,深邃而清晰。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在精准脱贫战略决策感召下的各族群众,不断开创着崭新而骄人的业绩。他们的收获和欣喜,好比摩天岭的风雨阳光和龙须河的流水,在崇山峻岭间纵情撒播和流淌。

瑶乡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值得留意和注目,都值得用心描绘和讴歌。

为乡亲们“真脱贫”加油鼓劲

1984年,作登瑶族乡宣告成立。这个在作登人民公社基础上建立的崭新的行政建制,是田东县唯一的民族乡,意味着作登这块地方,今后必然会引起上级政府更多的关注和扶持,也将更好地激励着全乡3.9万各族同胞努力奋发、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的决心和信心。建乡30多年来,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以累计数亿元的巨大投入,促使作登全乡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了划时代的飞跃发展和进步,水、电、路、住房、电视通信网络和科教文卫事业实现了更新覆盖,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巨大改善,大多数少数民族人口基本摆脱贫困,逐步走上了富裕文明的生活道路。该乡脱贫攻坚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后续巩固发展,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依然艰巨,压力依然巨大;特色产业发展成效还不明显,支撑不足,支柱产业带动能力不强;部分群众收入不稳定。脱贫后如何防止返贫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摆在全乡干部群众面前十分严峻的问题。

所有这些,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迎难而上,奋勇开拓,正是瑶乡人面对困难一贯应有的精神和品格。从2016年开始,脱贫攻坚和精准帮扶的新一轮战役,在作登瑶族乡全面开展。

该乡平略村,是典型的贫困大石山村,也是田东县9个深度贫困村之一。这里平均海拔约600米,九分石头一分地,人均耕地面积0.69亩(绝大多数为石缝旱地)。全村11个自然屯15个村民小组,共785户3428人。据2015年底统计,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64户2142人。全村劳动力1800多人,外出务工1300多人,群众主要经济来源为劳务输出和种植玉米、黄豆,养殖猪、牛、羊、鸡等。在脱贫攻坚以前,大多数村民居住在四面透风的木瓦结构房屋中,出行只能走羊肠小道,有些家离学校远的孩子上学要走几个小时的路,如果患病要就医,更会遇到交通和经济上的困难。深山里生活的乡亲们,确实是太不容易了。

2018年春天,31岁的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干部杨正谢从南宁来到了平略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到村以后,杨正谢觉得该做的事情实在太多,而最主要和最迫切的,还是鼓励村里的党员、骨干和群众一定要凝心聚力,走好真正脱贫和共同富裕的路子,关键还在于培育好基础产业发展的元素,让群众“能富”“会富”和“敢富”。他带领群众通水修路,抓好村容村貌的“硬化”“亮化”和“美化”。而让他最为费心用劲的,就是如何动员和引导村民们解放思想,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从贫困落后的生产生活模式中逐步解放出来,投身和融入现代农业规模化和特色化转型换代的实践中。杨正谢千方百计发动和组织群众发展养鸡、养牛、养鸽子、种药材,逐步实现从“养猪为过年,养鸡养羊为换油盐”的传统模式向规模化市场化经营模式的过渡和转变。在他的帮助和影响下,瑶族姑娘罗珍委,联合村里的3户贫困户办起了养殖合作社,年饲养和出栏肉猪2000多头,户均收入超过10万元。外出打工的贫困村民黄立荣,在精准帮扶政策的感召下大胆回乡创业,3年前办起了养鸡场,实现了彻底脱贫。以提高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和以培训、引导、辐射带动村民创业致富为主旨的平略村养鸽示范基地,于2018年开始创建,至今已达到养殖种鸽5万对的生产规模,年创产值1000万元,项目直接覆盖受益贫困人口890户3809人。

在杨正谢和乡亲们的不懈努力下,平略村的黄梅、谭国任等一批种养能人和脱贫致富带头人脱颖而出,许多贫困村民在规模特色种养中尝到了甜头,实现了脱贫,真正找到逐步致富的门路和“钥匙”,全村的贫困落后面貌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2019年底,平略村实现整村脱贫出列。

平略村的精准帮扶和脱贫攻坚工作,其实也是作登瑶族乡各族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在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升级和劳务输出的同时,该乡着重抓好贫困村屯的产业发展,因地制宜,组织和动员贫困户发展甘蔗、蚕桑、水果种植和土鸡、山羊、肉猪、肉鸽、肉牛养殖等特色产业。全乡347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特色产业3014户,产业覆盖率达86.68%,一大批特色种养合作社相继成立和实现收益,有力地辐射和带动了“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特色产业的形成,各族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子越走越宽,日子越过越红火。

当好新生活真正的“主人翁”

往前的道路越走越宽。乡亲们带着铿锵明快的节奏,朝着更加富足文明的方向不断拓展。摆脱了贫困和闭塞的桎梏,乡亲们干劲更足,信心更满。他们把视野抬高放远,脚步迈得更稳更实,开拓和创造的生命能量,期望着在勤劳奋发的时空里,焕发出新的光芒。

在抓好脱贫攻坚和精准帮扶的同时,田东县和作登瑶族乡两级党委、政府注重抓好稳定脱贫与后续发展的有机衔接,做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谋划和引导瑶乡各族群众顺应时代发展和进步的潮流,勇当新生活的主人,在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自觉发展的健康轨道上,实现物质生活日益致富、精神世界更加充实开阔的美好梦想。

发展自己,带动他人,这是乡村党组织向每一位农村党员锲而不舍的激励和鞭策。瑶乡贫困村屯里的许多党员,因此经过扶持、培养和锻炼,成长为致富能手,被乡亲们称为心目中的标杆和旗帜;许多致富能手,也被发展成为新党员和村组骨干。2018年以来,全乡共培育党员致富能人70多名,发展农村新党员47名,党员和普通群众合作互助、党员带富贫困户的事例可谓不胜枚举。

大板村党员黄加强,致富不忘党员的初心和职责,带头支持和参与创建兴民养牛合作社后,主动吸收贫困人口到场务工,积极扶持和带动本村和附近村屯47户贫困户通过种牧草、养肉牛,实现了脱贫。

平略村定略屯村民黄梅,在国家和政府的帮扶下,于2018年实现脱贫。自己富裕后,黄梅不忘带动乡亲共同致富,组织村民成立了田东县定略屯金凤凰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自己担任合作社法人代表,带动何小燕、兰燕英等17位社员加入了养鸡队伍,帮助乡亲和壮大自己的历炼,也让她成长为平略村和作登瑶族乡有名的致富带头人。

坡圩村村民王生京,于2016年开始从事地质勘查工作,凭着自己的勤奋和上进,很快在地质行业里立足发展。后来他成立了自己的勘探公司,吸收和带领本村乡亲20多户约40人入行。由于个人的突出能力、组织的培养和群众的信任,他被当选为村监督委主任。

为增强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村屯民主管理提供坚实保障,乡党委、政府注重抓好村级集体经济建设,确保村级组织“有钱办事”和有效运作。许多村屯通过集体入股、集体资产盘活等方式,通过分红获得效益,有6个行政村实现了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的目标。

脱贫致富目标的基本实现,让群众从闭塞、陈旧落后的经济窠臼里逐步解放出来。在生产经营和产业建设方面,面对现代化的生活和经济环境,国家和政府积极主动地加以教育和引导,村民群众也乐意接受市场的召唤和洗礼,在生产经营中学会计算成本和适应市场,学会互助合作和共担风险,不断提高自身发展能力。

由政府扶持引导、当地农民自发组织构建的大板村兴民养牛合作社,以灵活多样的投资入股方式、规范合理的分红收益,有效吸收和带动了致富村民与贫困户的互助合作,较好地发挥了面向市场、面向新生活开展生产经营、实现自主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示范作用。规范科学的民主管理,以及因为满足和保障经营的需求,合作社与科技、水电、商务、金融等各级各类部门的业务交往,也助长了社内成员的经营本领。面向市场、面向新生活境界的社会化合作,让深山里的农民成为了新生活的“弄潮儿”。

在物质上逐步实现脱贫摘帽的瑶乡群众,在新农村文化文明建设中又迈出了新的步伐。移风易俗,整治村容村貌,推行村事务民主管理,努力营造物质日益富足、精神文化生活充实丰富的美好环境。

平略村陇造屯是一个拥有60户250多人口的瑶族屯。在抓好物质脱贫的同时,对口帮扶单位和村组干部积极抓好以“提升村屯风貌、提升人居环境、提升乡风文明”为主要内容的新生活文化建设,经过3年多的努力,把昔日一个居住环境“脏、乱、差”的偏僻小屯,整治成为球场、路灯和文化廊院设施齐全,村路和庭院硬化美化整洁,家家户户内外干净美观,村民精神面貌乐观向上,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的乡村风貌提升示范点。村务管理有议事规则和村规民约,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有村民理事会主持,村务管理逐步实现民主化和规范化。

几年来,全乡投入3382万元,修建文体休闲广场、龙须河景观步道长廊等文化设施,全乡100多个自然屯也纷纷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利用国家和社会扶持和村民群众的自主投入,积极开展村容村貌和文化建设综合整治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如今,人们来到作登的每个角落,都能强烈感受到瑶乡的真实变化,这种变化由表及里,从人们的居住环境到人们的精神风貌,可谓是翻天覆地,焕然一新。瑶族的“三金(金锣舞、金唢呐、金瑶歌)”传统优秀乡土文化也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富而求“新”、求“乐”、求“美”的新风尚,为群众赢得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为“真富足”开拓精神动力源

深山景色留心探,春华秋实总关情。

瑶乡脱贫攻坚战的进展和成效,时刻牵动着各级领导的心。2019年,自治区党委常委、秘书长黄伟京在作登瑶族乡和平略村调研时指出,在持续发力抓好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村集体经济的同时,一定要激发贫困村屯群众的内生动力,夯实后续发展的基础,增强彻底脱贫致富的后劲。百色市委常委、田东县委书记刘明国,在作登瑶族乡和平略村进村入户联系帮扶过程中和相关会议上也反复强调,要着力抓好贫困人口的精神扶持和素质提升,真正实现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的“双嬴”。

上级领导的关注和期望,为瑶乡干部群众增添了新的动力和干劲。结合长期以来的工作实践和感悟,该乡党委、政府的领导和许多党员干部都深切地感受到,在着力解决衣、食、住、行等诸多物质条件困难问题的同时,提升素质,强化精神境界的培育、引领和带动作用,更应列为脱贫攻坚工作的关键重点。因此,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被列为全乡脱贫攻坚和乡村建设的“四大重点”工作,脱贫“扶志”和精准“扶智”,逐步提升贫困人口和乡村社会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社会生活质量,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便成了脱贫攻坚和精准帮扶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具体内容。

该乡党委书记农维慧是位女同志,20年前,刚跨出校门步入社会的她,曾经应聘出任深度贫困村——敬布村的村主任助理,开始了在贫困乡村基层干部岗位上艰苦奋斗的激情生涯,后来又辗转于县直部门和其他乡镇多个工作岗位。2016年,农维慧被调到作登瑶族乡担任“一把手”。组织的信任和深山的召唤,让她感到了工作的压力和责任的沉重。她深有感触地说:“人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素质的提升,精神面貌的不断转化和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时候是靠倒逼,甚至是‘骂’出来的。所谓的思想教育和正确引导,其实都是在做善事,为乡亲们的今天和明天积德造福。”

大板村偶井屯贫困户甘益烈,女儿正读大学,家中刚修房子把多年攒下的积蓄都花光了,想养猪没有钱买猪苗,更怕不懂技术而遭遇失败。农维慧听到消息后,立即登门鼓励他:“资金困难,我可以帮你申请小额信贷,甚至拿私人的钱借给你,不懂技术也可以介绍你去学,但是要真正摆脱贫困,还是要靠你个人的志气和信心。”在农维慧的帮助下,甘益烈参加了乡里举办的养猪技术培训班,申请到5万元扶贫小额信贷,开办了一个家庭养猪场,肉猪存栏最多时有70余头,单单养猪一项,全家年纯收入达7万元。面对焕然一新的家,甘益烈说:“没有农书记的帮助,就没有我家这么红火的今天。”

平略村陇图屯贫困户一位姓韦的大哥,一家5口人住在漏雨的木瓦屋里,村干部动员他起新房屋,并答应为他申报最高额的少数民族贫困户危房改造补助。但他无动于衷:“修不修房子是我的事,你们不要老是来打扰我。”农维慧听说后,先后十几次入户走访,耐心地进行说服教育,哪怕他假借喝醉了酒,想把她赶出来,都没有能够动摇她做通他思想工作的信心。她对韦大哥说:“国家出钱给你起房子,你都不愿起,那不是懒汉是什么?为人活在世上有什么光彩?以后儿子长大了,因为没有房屋而娶不上媳妇,你做父亲的,难道不觉得丢脸吗?”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韦大哥最后还是被她“骂”得开了窍,新房屋终于在自己的努力和乡亲们的帮助下,于去年春天建好了。搬进新屋后不久,他到村部办事见到农维慧,十分高兴地说:“书记,我们家有新房子住了,你当时真的是骂得对啊!”

类似的故事情节,在大山深处的许多村屯里时有发生,许多驻村入户挂点帮扶的干部也都大致经历和听说过。他们经常要做的,就是扶志和启智的工作,帮助群众树立战胜贫困、赢取幸福美好生活的斗志、勇气和信心,树立“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正确观念。

在作登瑶族乡,劳动力培训和劳务跟踪服务,是脱贫攻坚和精准帮扶工作的一大板块,也是乡、村、组三级组织和广大帮扶干部不遗余力抓好落实的重要环节。从乡村内办班培训、动员和委派到中高级院校“深造”,与相关企业挂钩订单培训和对口输送,每一个项目都做得有声有色、细致扎实。在培训过程中,参训者不仅接受技术技能和业务知识培训,也学政策学法律,学“务工和创业须知”,通过综合系统的立体培训,促使受训人员有效地掌握和增强现代化的社会适应能力。以2019年为例,一年间,全乡坚持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深入村屯开展励志教育50余场,举办芒果种植管护、肉猪养殖等农民实用技能培训班21期,参训人数达923人次,有效提高了贫困户的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了加强劳务输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许多村组还通过村级组织的引领和致富能人的辐射带动,成立劳务输出互助协会,为2000多名贫困户劳动力提供就业平台和信息服务,实现贫困群众增收。目前,全乡每年都有1万多人外出务工,“一人务工,一户脱贫”,成为大多数贫困家庭的生活真实写照。

今年26岁的韦振杰,3年前毕业于广西中医药大学,主动放弃在大城市上班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陇桃村当起了村医,同时因为受到乡村创业培训和扶持政策的感召,申请到了5万元的大学生创业扶持贷款,办起了陇桃村第一个生态养猪场,目前已达到年出栏肉猪700多头的规模,年收入30多万元。

来自陇接村的黄继精,以前也是贫困户,自从到县城做建筑工以后打了翻身仗,自己当起了包工头,后来见到卖猪笼赚钱,便动员全家6口人到县城租房子,搞起编猪笼的生意,一天收入不低于100元。一年后,全家依靠在建筑工地干活和竹编收入,在县城起了一幢四层高的楼房,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

在榜样力量的影响下,除了外出务工,许多来自深山贫困村屯的作登人,通过政策扶持和对口干部的帮扶引导,实现自主创业,并且带动了周边的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为他们增加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作出了贡献。





上一篇:覃彩霞: 扶贫路上的“90后”村支书
下一篇:右江区:打造城区警务改革新模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周怀雄 发表于 2020-8-21 10:32:10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牛逼 垃圾

使用道具 举报

朱华梅 发表于 2020-8-21 16: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牛逼 垃圾

使用道具 举报

钟红霞 发表于 2020-8-21 23:04:03 百色看点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回复 牛逼 垃圾

使用道具 举报

人艰不拆 发表于 2020-8-22 11:27:5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回复 牛逼 垃圾

使用道具 举报

周禄豪 发表于 2020-8-22 16: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牛逼 垃圾

使用道具 举报

朱贵璋 发表于 2020-8-22 22: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牛逼 垃圾

使用道具 举报

周育飞 发表于 2020-8-23 09: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牛逼 垃圾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百色看点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214)] [桂ICP备18000946号-8] [APP备案:桂ICP备18000946号-5A]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677629310 举报邮箱:253702645@qq.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总机:0776-2998288
Copyright ©2024 百色看点 Powered by 百色圈视科技 劰载中...|网站地图|桂公网安备 45100202000274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