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右江下游的村民乘船来到大码头上岸进城。
在桂西的百色山城,鹅江与澄碧河如同百色城的两条命脉绕城流过,汇合形成右江向东流去,交汇口的西北岸就是百色大码头。
1997年,村民挑着瓜果蔬菜乘渡船上岸进城。
大码头曾是水路进出百色的主要港口,上通云南、贵州,下接南宁、广州,是西南水运交通枢纽,滇黔桂三省商埠客运货运的集散地。
1997年,在大码头经常看到人货混装的船只进出。 1997年5月,在大码头岸边洗衣服、洗澡的市民。
从前,大码头有一条60多米长、10来米宽很陡的斜坡,一直延伸到河边,难于在上面行车,在斜坡上面设有钢缆绞盘,长长的钢缆延伸到河水中,航运的大宗货物都靠绞盘牵拉上到坡顶,在路边装车运到其他地方,到了上世纪80年代,百色陆路运输不断发达,航运货物没有了,这一工具才被拆除,从此退出了百色大码头的历史舞台。
2002年,村民划着竹排渡过三江口。 2003年,那毕乡莲塘、逻索村民乘渡船进城卖菜。
百色大码头还曾经见证中国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1929年领导百色起义的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领部队溯江而上,从这里上岸,翻开了百色历史的新篇章。
2009年,大码头经过清理改造初步形成市民休闲、垂钓的地方。 2010年,大码头三江口水位升高,成为体育技校帆船训练基地。 2013年12月,三江口的早晨。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开始接触摄影,经常带着相机来到大码头,在三江口方圆一两公里的地带,拍摄人们的劳作和休闲。从此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慢慢熟悉起来,还时常到船上和船民聊家常,进工地与民工谈天论地。这样的拍摄方式直到现在,形成了一种习惯,常年不间断地记录大码头的变化,记录普通百姓在这里的各种活动情景,记录这里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人,同一风景演绎不同的人生。
2014年7月,炎热的傍晚,很多市民来到大码头三江口游泳纳凉。 2016年,大码头的河边街如今变成一个美食街。 2016年11月,游客在大码头三江口自拍留影。
几十年来,大码头变化巨大,原来野草丛生的土坡,垃圾遍地。随着城市化改造进程,连接大码头的岸边修成了江滨一路,对河堤进行美化绿化,几经改造和变迁,逐渐建成了一个旅游休闲的江滨码头公园。
2018年3月,大码头休闲公园开通了游船,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旅游,这里已经变成红城百色旅游观光的胜地。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码头的功能已经悄然改变,曾经的航运、煤码头、捕捞、挖沙的代名词已经消失,休闲、观光、游泳、垂钓、美食街正在成为大码头新的关键词,大码头已成为百色城的一个地标。
李乃松,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广西摄影家协会理事、广西新闻摄影学会会员、百色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百色市摄影家协会主席。1989年开始摄影并发表作品。
李乃松拍摄的《百色大码头纪事》摄影专题,首次在网上发表,一夜之间就获得了7000多次的点击量,其作品受欢迎程度可想而知。
1979年4月1日,王志平、李晓斌等人在北京成立“四月影会”,影会成立后,举办了《自然·社会·人》艺术摄影展,轰动一时。至此中国摄影师开始从沙龙艺术摄影中突围,转向用摄影“聚焦社会,关注民生”。10年之后,李乃松萌生了用影像记录社会,反映历史变迁的念头,以百色市大码头为历史切片,以小见大,反映中国历史上这一重大变革时期的国计民生,希望通过坚持不懈的拍摄,把这一主题拍深、拍透、拍大、拍全。自1989年为起点,他开始了30余年镜耕不辍、艰难跋涉的旅程。
30多个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李乃松走遍了百色大码头的各个角落,用镜头凝视着码头上形形色色的人与事物,将码头上各个时期的人文景观、社会景象纳入镜中,从历史的角度记录着码头上的航运与民生,用耐心和毅力把码头上的水上交通与经济、自然环境与生态、旅游及美食文化凝固成反映民生、记录社会变迁的时代符号。将这一串串的时代符号连接起来,就是一部既有深度又具广度反映宏大社会变迁的历史缩影,彰显着时代的年轮,如同陈酿的美酒,散发出影像记录历史的缕缕芳香。
|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