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西部、右江上游的壮乡百色,是一片神奇的热土,是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大石山区、贫困地区、水库移民区六位一体的一个特点突出的区域。它是壮族聚居的地方,百分之八十是壮族人口,壮语为其民族语言。壮民族的布洛陀、黑衣壮、壮族织锦、北路壮剧、壮族嘹歌等民族文化被列入国务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桂西的壮乡人,主要分布在包括两区、两市和八个县的百色市,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北与贵州省接壤,西与云南省毗邻,南与东盟国家越南交界。这里的壮乡人勤劳俭朴,吃苦耐劳,这里有淳朴的民俗民风,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
我也是一个在桂西土生土长的壮族人,九十年代初喜欢上摄影,就一直坚守本土摄影创作的理念,把镜头对准桂西壮族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生产劳动和生活环境,讲述壮族族群生活中真实而鲜活的故事。
在拍摄过程中,我一贯追求真实记录,坚持不组织、不摆布、不干预,不人为制造画面,每一幅照片都是现实的真容,是活生生的原生面貌,把人们自然状态定格下来,用图片传达我眼中的桂西壮乡人。
坚持本土人文摄影这么多年,我的摄影创作方向,或多或少是受到全国各地著名摄影家立足身边拍摄的影响,也可以说是有一个学习榜样、模板,比如北方北京的王文澜,东部上海的陆元敏、西部云南的吴家林、南方海南的黄一鸣等著名摄影家纪实摄影作品的风格,从中学到了坚持本土化摄影创作的重要性。
同时,也学习了许多外国著名纪实摄影家的创作手法,尤其是美国尤金·史密斯的《乡村医生》《助产士》等摄影专题,法国马克·吕布拍摄《东方印象》系列作品,对这些作品印象非常深刻,对自己在人文摄影创作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桂西壮乡人,这些只是累积成千上万张图片的一些代表,虽然都是普通人的生活场景,以及司空见惯的人与社会的自然关系,看似细碎的生活片段,人的日常状态,但却是意味深长、不可复制的一幅幅图片,我还坚持这样的创作思路,不断记录桂西壮乡人的印迹,为这方土地、这一方人留存历史的影像记忆。
耙田,那坡县,1992年 乘卡车准备去赶集,隆林县,2000年 吃午饭的四兄弟,靖西市,2003年 春节选购带新芽的莲藕作贡品,有祈福多子多孙,文笔俊秀的寓意,右江区,2014年 从街头卖年画看到人的观念变化,右江区,2005年 村里的祖孙俩,田东县,1997年 道公做法事,德保县,2016年 放鸭子,右江区,1995年 赶集路上的老父亲,靖西市,2005年 过马路,右江区,2002年 进城,右江区,1994年 两男人久而不见在街边相遇递香烟,右江区,1997年 两兄弟骑在牛背上等候其父亲,右江区,1995年 烈日下赶集归来,右江区,2005年 留守老人、小孩在村头,田东县,1997年 卖菜回家的路上,右江区,2003年 农村杀年猪,德保县,1993年 骑马赶路一家人,凌云县,2000年 热天在村头乘凉的男人,右江区,1996年 拾稻穗的老人,平果市,1994年 下地劳动刚到家门口的一位村民,右江区,1996年 同村妇女一起进城,右江区,1998年 顽皮的男孩,右江区,1999年 挑着稻草赶路的男人,靖西市,2006年 看露天电影的村民,德保县,2009年 犁地,德保县,2008年 三月三,壮族男女在田间地头进行山歌对唱,田阳区,2009年 假期帮家里打谷子的女孩,靖西市,2010年 背着一捆木柴的妇女,凌云县,2013年 播种铺地膜,凌云县,2013年 上山准备砍柴的妇女,田东县,2013年 三月初三,祭拜祖先,2014年 买菜牵手回家的父女俩,那坡县,2018年 几位壮族妇女春节逛大街,右江区,2019年
|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