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曾经前往过广西都安县都安地下河国家地质公园的游客而言,“桃花水母天窗”绝对称得上是此行必不可少的重点观赏点。 “桃花水母天窗”原名为架珠天窗,之所以会取这么一个名字,主要得益于这里生存着一种极其罕见的淡水水母——桃花水母。 这种生物发源于上古时期,它通体只有两指宽,形状宛若桃花。 由于过于稀少,曾经被列为世界最高级别的极危生物,也被人称之为“水中大熊猫。”
2011年,当人们在架珠天窗发现桃花水母后,着实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桃花水母主要生活于欧美地区,在中国乃至整个亚洲都极其罕见,能够在这小小的一方水潭中出现,实在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奇妙。 为了珍藏这份来自自然的礼物,景区还专门改了名字,并加以保护。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样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地方真正为大众所熟知,却是因为“1115广西潜水事故”。
潜水爱好者深入无底洞潭水,一小时后生死未卜桃花水母天窗发现至今已经多年,但是由于其地形复杂,下潜难度较大,至今尚无人能够说清这片水潭究竟有多深。 因此,这里向来也是潜水爱好者们的“圣地”,每年都会接待无数潜水者,前往至此一探究竟。 即便是在世界范围内,潜水都是属于一种小众运动。 它花费巨大、危险程度较高,特别是对于这片未知水域,尤为如此。
尽管困难重重,这些外部条件仍难以阻挡潜水爱好者们的热情。 2020年11月15日,广西南宁某潜水俱乐部5名成员来到这里,准备进行潜水活动。 该队伍于当天中午十二点左右到达桃花水母天窗,一行人当中有4人下水,其中一人负责在岸边看守装备、接应。
当天上午12:05左右,4名队员下水,在经过十几分钟的潜水活动后,其中两人按照事先约定浮出水面上岸。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另外两名队员却迟迟不见踪影。 由于担心队友出现意外,浮出水面的两位潜水员在上岸过后,立马再次潜水,企图进行搜救。 大约半个小时后,他们终于找到了其中另一位队员,然而另一位重庆籍的女潜水员却始终没有找到。
一个小时以后,一行人最终决定报警处理。 由于情况紧急,广西省警方在接到报警后,立马组织了救援行动。 此次负责下水营救的是蓝旗救援的两位经验丰富的潜水员:李旭东,韩颋。 作为资深潜水员,虽然两人在业内都有着极高的声誉,但是对于这次任务仍然不抱以乐观。
这次事故发生在11月份,在这个时间段中,桃花水母天窗能见度极低。 别说救人了,单单是潜水都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 桃花水母天窗整体呈倒漏斗型,在水面下,有着无数分叉与弯道,地形极其复杂。 在这样的环境下展开救援,稍有不慎就会成为另一名遇难者。
由于时间调度,救援队真正展开搜索时,已经到了当天夜晚。 此时此刻,那名女潜水员生存的概率已经十分之低。 洞穴潜水救援向来是搜救行动当中的大难题,从世界各国的搜救记录来看,能够在洞穴潜水当中救出活人的,那往往都是奇迹当中的奇迹。
绝大多数情况下,搜救人员所能做的就是去打捞尸体。 而此次事故中女潜水员的情况,则更为糟糕。 暂且不提氧气消耗问题,单单是天气的温度,就足以使一个成年人陷入休克。
潜水员唯一生还的希望,便是侥幸遇到水下气室。 按照客观规律来讲,水下洞穴当中并不是完全由水构成,偶尔也会出现留有空气的少量空间,这也被称之为“气室”。 如果遇难者运气足够好,找到这样一个气室,在这里得以换气,那么她便有可能撑到救援队前来。 但是究竟会不会有这样的气室给潜水员提供生存空间,这个问题谁也说不好。
遇难者在140米丢命,打捞行动陷入困境此次救援行动开始以后,搜救人员首先调查的便是桃花水母天窗的“潜在气室”。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整个天窗下没有发现气室存在。 这也就是说,女潜水员此时很有可能已经死亡。
经过当天一整晚的搜救无果,确定水下没有任何气室后,人们已经对女潜水员不抱任何存活的希望。 接下来的时间,便不再是与时间赛跑了,而是该考虑,如何在保障搜救人员的安全下,找到遇难者的尸体。 经过两天的寻找,桃花水母天窗的90米以上区域,已经全部完成搜索,遗憾的是并没有找到遇难者的尸体。
在90米以下的陌生水域展开搜救,已经对搜救者自身的生命安全构成了威胁。 且大深度的潜水,对于搜救人员本身就是一项不小的体力负荷,因此在下潜到100米处时无奈返回,人们便放弃了用潜水员亲自搜救的计划。 因此在以后的日子里,搜救团队从外调入了专业的水下遥控机器人,对天窗下难以企及的底部区域展开搜寻。
幸运的是,有了专业设备的配合,人们很快便找到了遇害者。 经过潜水机器人的连续两天搜索,终于在11月19日晚上,人们在水下143米处,发现了遇害者的尸体。 对于潜水运动而言,143米的深度已经称得上是一个高难度深度了。
人们初步断定遇害者并不是自己潜入该深度,而是在失去意识以后,在水流的影响下,自然下沉抵达这一位置。 至于其死亡的原因,大概率是由于迷失方向外加“氮醉”造成。 氮醉指的是潜水员在处于水中高压强环境中时,气瓶中的氮气加速进入血液的状态。
从遇难者队友口述中得知,原本几人最初指下潜到30米左右,便开始返回。 遇难者很有可能发生“氮醉”,且没有得到队友及时支援,最终在浑浑噩噩的状态下继续上深水区前行才遇害的。 除此外,遇难者本身也并没有按照潜水员的标准操作执行。 通常情况下,如果在水中迷失方向,应当在原地搜寻,并尽力浮出水面。
但从现场来看,遇难者显然做出了反向操作,致使后续队友再度寻找却始终没能寻见她的踪影…… 尸体虽然找到了,但是如何打捞上来就成为一个难题。 因为在这个深度,人们所要考虑的不单单是如何下去、如何捞起遇难者,更要考虑气压对于尸体的破坏。
深度每达到10米就意味着有一个额外大气压,140米也就意味着,此时遇难者的身体正承受着14个大气压。 如果直接打捞上来,遗体中的气体会直接膨胀十五倍,遇难者的身体会变成一个气球,甚至直接爆炸。 污染水源尚且是小事,对于打捞工作而言,如果发生这样的情况,那么还不如永远让尸体留在那里。
机器人辅助照明,潜水员亲自动手为了想到一个尽善尽美的办法,搜救队和来自警方的法医人员进行了多方面问题的讨论。 经过种种假设,最终决定采取对尸体进行穿刺、排出空气的手段。 虽然搜救队已经装备上了潜水机器人,但是从机器人的功能上来看,很难完成拖拽、穿刺这些精密任务。
机器人本身并不具备成熟的机械手臂,它的作用只是用于水下拍摄、并通过线缆将信号传输回地面。 最终,这项任务还是交给了专业潜水员。 虽然现场团队当中有 3名潜水员均具备150米以上潜水能力,但是这场行动与以往任何一次行动都不一样。
他们要在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下,负重完成种种动作,可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经过多次演练,最终的解决方案是:由机器人配合潜水员一起行动,在尸体周围打出灯光,再由潜水员进行打捞。 这项计划并不是没有任何风险,潜水员在水中拖拽尸体上浮,必须依靠机器人身上的电缆。
而电缆本身也存在着漏电和缠绕的风险,任何变量都有可能导致计划失败,并给潜水员造成其他的危险。 最终协调结果是:潜水员将下降绳与ROV线缆做软连接。 ROV再次找到目标后,用小扣连接锁定后关机,再由潜水员沿下降绳和线缆尝试找到目标并带回。
此次打捞行动,下水的潜水员是韩颋。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潜水员,韩颋虽不是专业搜救队,但是他的深度潜水经验不输于现场任何人。 在此次事件发生之前,他刚刚打破了国内潜水记录,突破了202米的下潜深度。 在空间逼仄的水中,由他单人进行这次任务,最为合适不过。
经过多番准备后,打捞行动在11月21日正式开始。 由于能见度的关系,韩颋在整次活动当中下潜十分小心。 他顺利的接触到遇害者尸体,并在水下110米处,用利器对其关键部位进行了穿刺排压。
在地面人员的配合下,打捞行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经过长达半个小时的努力,遇难者的尸体终于被成功打捞上岸。 整场行动中,除了机器人因为线缆缠绕、在上升至60米处时进行了卡顿,可以说十分顺利。
在事发一周后,遇难者终于再一次重现水面。 虽然此时的她早已死去,但尸体能够被完整打捞上来,对遇难者家属而言也算是最好的慰藉。 这起事件后,互联网上对于此事的讨论有很多。 有人指责受害女子不应该高估自身实力,贸然下潜给他人带来麻烦,也有人认为遇难者的几位队友应该负主要责任。
然而对于网络上的种种纷争,韩颋却并没有过多关注,在他看来: “我们不是救援队,只是一支专业潜水团队去做了一件公益的事。对我个人来说,一是不论如何事情发生在了都安,二是刚好引起了一些个人感触,所以希望能帮上忙尽快尽好的带她回来,减少家人的痛苦。” 韩颋的行动固然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同时,我们也应当思考的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看待潜水活动?
虽然如今科技水平已经得到了最大的发展,装备、技术、理论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时至今日,潜水依然称不上是完全安全的运动。 即便是韩颋这样的老手,也要在每次行动之前进行慎重考虑,何况普通潜水爱好者。 热爱运动果然是好事,但是在进行这类危险程度大的运动时,一定要注意量力而行,以自己的生命安全作为第一准则。
参考资料: 1、《花落人亡,有香丘——1115广西潜水事故救援始末》廊坊广播电视台。 |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