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林各族自治县是广西最后8个脱贫县之一,过去不少群众分散居住在一个个山弄里,贫困程度深。在决战脱贫攻坚过程中,当地因地制宜谋划搬迁工作,选择将大型安置点建设在靠近县城中心、发展基础好的位置。
“鹤城新区安置了来自全县16个乡镇175个村的3300余户1.4万余人,占到全县总搬迁人口的76%。”新州镇镇长杨俊平说,隆林少数民族占比高,鹤城新区也是一个苗、彝、仡佬、壮、汉等5个民族聚居的“大家庭”。
2018年底,在政策扶持下,田志明从几十公里外的山村举家搬进县城。“原来老家整个屯才100多人,这里一栋楼就有几百人。从山里到山外,感觉世界大了不少。”田志明说,当初在经历了一段时间乔迁新居的欣喜后,面对新的生活,他内心多了些不安。
离开故土,搬迁群众不仅面临着收入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挑战,对于多民族混居的安置点来说,不同民族的群众也需要互相适应。
搬迁户在鹤城新区的帮扶车间里加工电子器件。新华社记者 杨驰 摄
为了打消搬迁群众的顾虑,各级党委、政府做出一系列部署和安排,利用政策、整合资源在鹤城新区附近打造了脱贫奔康产业就业园,先后引进了27家企业,并设置了帮扶车间,已经安排1000余名搬迁群众就业。此外,安置点还实施托底安置就业和技能培训,安排有140多个公益性岗位,先后为近3000名搬迁群众组织了技能培训。
在园区的隆泰电子有限公司帮扶车间,十几名工人坐在设备前加工着电子配件。帮扶车间负责人何军刚说,政府为帮扶车间提供了租金减免、吸纳脱贫户就业补贴等支持政策,考虑到搬迁群众灵活就业需要,车间实行计件工资制。
除了就近就业,外出务工是搬迁群众增加收入的另一重要渠道。在鹤城新区的粤桂劳务协作服务中心,大屏上滚动着就业信息。“服务中心日常为搬迁户提供就业岗位推荐、就业动态跟踪、技能培训提升等多种服务,我们每年组织多场线上线下招聘会,碰到节假日,还组织务工专车点对点接送务工人员。”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罗仕敏说。
隆林罗湖小学的学生们正在进行体育锻炼。新华社记者 杨驰 摄
孩子读书是搬迁户的心头大事。记者走访看到,社区里配套有幼儿园、中小学、儿童成长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驻社区工作队员郭兵说,今年秋季学期,鹤城新区周边的罗湖幼儿园、罗湖小学、第五中学在校生规模超过4500人。
“今年是罗湖小学办校第3年,我们组织过测试,以班级为单位,孩子们入学一年后的平均成绩较最初进来时提高了20多分。”隆林罗湖小学校长韦进新说,为了配强学校教职工团队,县里教育部门专门遴选了一批优秀教师到校任职,并新招聘了30多名年轻教师,覆盖各个教学科目。
搬到鹤城新区后,田志明的两个女儿实现就近入学。在鹤城新区非遗文化艺术培训中心、乡愁记忆馆等配套功能区,他的女儿有时还会和小伙伴一起,分享、体验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
据介绍,为了让来自十里八乡的搬迁户更好地融入新环境,社区建立了“党委+居委会+楼栋分片”的联系机制,并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服务平台,开展民族特色节庆等一系列活动,推动村民变市民、分散变集中、生人变熟人的“三变”。
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大型易地搬迁安置点鹤城新区。(受访者供图)
2020年,鹤城新区入选全国“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案例。在安置点配套和服务管理日趋完善的同时,田志明一家人也逐渐融入了这个万人“大家庭”,拆旧房获得的补贴一部分用于了装修新家。
“现在在鹤城新区的生活很安心,老家拆旧后就复垦了。”田志明说,前一阵子,复垦的土地上刚刚收获了新一季的玉米,颗粒饱满。
来源:新华网 |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