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和广西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走出文旅融合创新发展之路。2021年,全区接待国内游客和国内旅游消费恢复至2019年的90%以上,两项指标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壮剧《百色起义》荣获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圆梦奖·最佳剧目奖(2021年)。
2022年8月,彩调剧《新刘三姐》参加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奖·文华大奖终评活动,在天津武清影剧院连演两场。
艺术创作持续繁荣,创新创造活力迸发。彩调剧《新刘三姐》荣获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桂剧《七步吟》、舞剧《碧海丝路》荣获第十四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优秀剧目奖,桂剧《七步吟》荣获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舞蹈诗《花山》荣获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目银奖,壮剧《百色起义》荣获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最佳剧目奖。同时,以文旅为媒积极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欢乐春节”“天涯共此时”“刘三姐走东盟”等活动推动广西优秀民族文化走向20多个国家和地区。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健康旅游国际论坛等平台,通过旅游宣传推广活动,东盟成为广西最大、最稳定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
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南宁市三街两巷
“双创”带动成效显著,文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率先在全国实施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双创双促”工程,建立起岭南风情粤桂侨乡旅游联合体、桂北红色旅游联合体、广西边境旅游联合体等旅联体,构建点线面联动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同时以“双创”单位为试点,深入推进“1+3+N”旅游综合治理模式。截至2021年,共打造5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8个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市、31个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32个广西特色旅游名县。文旅融合引领乡村振兴,先后投入10.47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各地乡村发展文旅产业,带动数十万群众脱贫致富。据旅游抽样统计,全区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约12.99亿人次,占全区接待游客量的44.7%;乡村旅游消费约8600多亿元,占旅游总消费的26.7%。
长征片区(红一方面军)代表性革命纪念馆——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
红色旅游蓬勃兴起,文旅品牌效应凸显。左右江红色旅游系列景区、桂林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等5个景区进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湘江战役烈士遗骸收殓保护工作和68个纪念设施建设修缮项目相继完成,“三园三馆”建成开放,累计接待观众超1200万人次。《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建设保护规划》获国家批复。百色起义纪念园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广西第一个获评的红色主题5A级旅游景区。打造“壮美广西”“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广西人游广西”“冬游广西”“研学旅行”“广西全域旅游大集市”等文旅品牌,南宁市三街两巷、南宁市邕江南岸片区、柳州市窑埠古镇等6家单位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同时,全力建设“一键游广西”项目,打造数字文旅共享经济新模式,以智慧文旅为经济发展赋能。
2016年7月15日,广西代表团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现场举行花山申遗成功庆祝活动。
文化遗产保护薪火相传,桂风壮韵独具特色。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实现了广西世界文化遗产和中国岩画类世界遗产零的突破。全区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拓展项目1个(壮族霜降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0项,覆盖全区14个市。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14项,在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数量上位居全国前列。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被认定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成405个非遗保护工作平台,命名26个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中越边境富民惠民示范带广西段非遗保护工作平台达70个。连续多年举办“壮族三月三·桂风壮韵浓”系列活动,组织“壮美广西·多彩非遗”等民族文化活动千余场次。
(图片均由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提供)
来源:今日头条
|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