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烈士寻亲,是一件大好事。”厦门市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王二明说,让这些为国牺牲的英烈魂归故里,不仅是对革命先烈的缅怀,更是对英烈精神的传承。
目前,厦门烈士陵园安葬着1062位烈士的遗骸骨灰,其中有534位无名烈士。经过厦门烈士陵园工作人员的整理核实,第一批将为42名尚未联系上亲属的烈士寻找后人。
本次要为以下这名烈士寻找亲人: 烈士姓名:梁士武烈士
籍贯:广西田东县(隶属于百色市)
生前部队:276团
牺牲时间:1955年7月
烈士安葬地:厦门烈士陵园 “先烈雄风永镇海疆”
厦门烈士陵园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始建于1953年12月,于1954年10月17日厦门解放五周年纪念日落成。
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陵园内矗立着一座高24米的烈士纪念碑。碑上镌刻着陈毅元帅手书的“先烈雄风永镇海疆”8个金光大字。纪念碑造型雄伟壮观,象征着革命先烈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 烈士纪念碑
碑前的缓坡上植有草坪。碑座系两层台基,外层台基宽40米;碑座和碑顶分别雕以海浪和白云,全部用精工雕琢的花岗石砌成。碑的周围,苍松翠柏环绕、四季鲜花锦簇。碑后有广场,每年清明期间,各界群众在此举行仪式凭吊先烈。
沿着广场继续往前走,便是圆形的烈士陵墓,由三层松柏环绕衬托。1062位烈士的遗骸骨灰安葬于陵墓内,其中有解放厦门时牺牲的人民解放军第29军、第31军等部700多位指战员、9名支前船工、厦门解放前夕牺牲的刘惜芬烈士等中共地下党员,以及部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牺牲的烈士。 烈士墓
陵园内有一座群雕,常常吸引参观者驻足瞻仰。群雕名叫“永志铭心”,是为纪念1949年10月17日厦门解放、缅怀英勇奋战和壮烈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建的。
雕塑高5米,分布在长约60米、宽5米的草坪上。根据解放厦门战斗史实,分为渡海、抢滩、胜利三部分,顺着山坡由下至上安置。
山坡的下部是“渡海”,在一条船上有吹号、射击的战士,有战士刚从船上跳入滩涂;中部是“抢滩”,几名战士陷在没膝泥滩里,艰难地向高处前进;最上部是“胜利”,飘扬的红旗插到制高点。 “永志铭心”雕塑
雕塑由27个人物组成,有指挥员、作战参谋、船工、卫生员、炸碉堡的战士等,均用铸铜制作。
科技助推英魂归故里
如今,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厦门烈士陵园成为了厦门地区开展烈士纪念工作、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场所。
陵园先后于1995年被授予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授予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16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 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在陵园工作的数十年间,厦门烈士陵园管理处办公室主任黄丽娟及其同事接待过许多烈士家属。他们中,有人打电话来询问烈士的安葬地,有人写信来找自己的先辈,还有人千里迢迢从外省赶来。
“我们都会尽全力去帮助寻找。如果实在找不到,便留下电话号码待日后回复联系。”黄丽娟说,只有这样做,才会觉得自己服务到位了。在她看来,从事烈士、烈属服务工作,要有责任心、耐心与热心;身为烈士后人,更应该以身作则,才能告慰先烈的在天之灵。 “但能成功找到的,不多。”厦门市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王二明说,由于历史相隔久远,家属掌握的信息有限,他们也不清楚烈士的具体安葬地。
对于陵园来说,由于部队移交的资料不齐全,有的记录有偏差,许多人名或地名与现实不符,再加之陵园人手不足,要找到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烈士亲属,也困难重重。
|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