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朴实理想。如今,在凌云县,建设广厦千间,百姓尽显欢颜的梦,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走进凌云县镇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幸福家园,只见一栋栋高耸的楼房整齐美观,一条条宽敞的道路连通四方。幼儿园、超市、体育公园、医院、扶贫车间、全民健身中心……依次分布在小区的附近。
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凌云县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坚持把“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村屯作为重点搬迁对象,强力落实“八包”责任制,加快推进安置点项目建设进度,16个安置点全部建成,3295户15906人已经搬迁入住。
搬得出:从“不愿搬”变“乐意搬”
“我老家东兰村,是典型的贫困村,交通不便,靠天吃饭。我做梦也想不到,如今能够住进漂亮的新房。”近日,在幸福家园小区,年过半百的贫困户杨三花高兴地对笔者说。
为确保大山里的贫困群众脱贫,该县按照“因地制宜规划、尊重群众意愿、灵活选择地点、实行梯度安置”的思路,把易地搬迁与城乡建设、园区建设、产业发展、旅游扶贫等深度融合。同时,与百东新区、田阳县对接达成共识,确定百东新区东城景苑及田阳“一品湾”作为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该县还在百东新区、田阳县分别设立了“凌云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联合办公室”,并派专职人员进驻,扎实推进跨区域搬迁工作。在全市乃至全区率先走出了一条可复制的脱贫新路子。
稳得住:从“农民”变“工人”
“哒哒哒……”在镇洪宝盈民族鞋厂扶贫车间里,缝纫机声响个不停,60余名妇女正在操作着缝纫机。
去年刚搬进镇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房的加尤镇央里村贫困户陈美玲就在鞋厂上班,她的爱人王丰爱在县城做起了小工头,两人加起来每月固定收入有5000元。谈起扶贫车间,一直滔滔不绝。“以前,做梦都不敢想在县城有套自己的房,而且还能实现家门口就业!如今,生活好了,我们也真正融入了城市生活,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为加快搬迁贫困户脱贫步伐,该县通过多渠道宣传各项就业创业优惠政策,营造建设扶贫车间的浓厚氛围,鼓励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劳动力到扶贫车间和企业上班,同时向全县有条件的企业宣传创建就业扶贫车间及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各种优惠政策,增加企业创建扶贫车间的积极性。
“有了产业保障,才能长效脱贫。凌云县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方式,通过与企业联姻,把扶贫车间建在家门口,采取‘龙头企业+搬迁户+扶贫’模式,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好业、能脱贫、不返贫。”该县发改局负责人介绍。
如今,该县在各易地扶贫安置点附近共建有扶贫车间6个,200多名搬迁贫困群众实现就近就业,并免费开展技能培训1500多人次。
“汗水伴着春雨洒,一家有果百家求。”4月13日,在该县逻楼镇陇朗村百香果基地里,陈大叔挥洒着汗水给果树剪枝,不时还哼着欢快的小调。“我是逻楼镇农贸市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户,这几天跟我一起做工的有20多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贫困群众,在这里打工离家近,工钱又保险。”陈大叔乐呵呵地说。
陇朗村百香果基地建设于2018年,种植面积共计500亩。当地政府把该基地纳入逻楼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后续产业扶持点。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运行。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户通过承包管护或以劳力、资金入股等方式获利。
“家门口吃上旅游饭。”这个易地扶贫搬迁户稳定增收模式在该县伶站瑶族乡伶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得到活生生的体现。据浩坤村第一书记刘栋明介绍,近年来,凌云县充分利用环浩坤湖山水生态体验区资源优势,完善村庄规划、统一民居改造、加大产业扶持,加快设施建设,积极探索“精准扶贫、旅游富农”的新路子,建立了“六个一”旅游扶贫模式(资源租赁模式、特色产业发展模式、群众参与景区就业模式、景区收入分红模式、旅游企业带动模式、资产入股模式),通过景区门票收入分红,群众出租土地资源收租,旅游企业牵头组建养鱼合作社,吸纳群众参与景区经营管理和建设务工,引导农户在划定区域自主经营农副土特产品,发动搬迁户将原有房屋、土地、资产入股景区等,景区农户人均年增收1488.9元。
奔小康:从“山里人”变“城里人”
“跟党走迎来温馨小康,迁新居告别穷乡僻壤”“瑶乡搬迁住新居,笑脸迎春添异彩”,这是该县伶站瑶族乡那利安置点小区里的新春对联,宣示着大家搬迁后的喜悦之情。
为让搬迁户安居安心,该县推行“1+N”模式,即在扶贫搬迁安置区新建学校、卫生室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方便群众就医、就学,让贫困群众搬得放心、住得顺心、过得舒心。
在百砍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该县发展微菜园工程。即每一户搬迁户分得一块菜地。同时,该县正在打造一个5000亩左右的油茶基地,采取“贫困户+公司+合作社”的模式运行。按照总共2500户搬迁户,每户分得2亩的目标,鼓励搬迁户参与发展油茶产业,从而解决劳动力就业,助力群众增收。
今年以来,该县在各个安置点成立工作服务站,并落实服务站工作人员。主要是对安置点进行高效管理,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后出现的信息变动、综合治理难、劳动就业保障难、脱贫致富难等问题。
为抓好政策宣传及感恩教育,该县在每个安置点都建设了政策宣传长廊,内容涉及就业创业、民政政策、安全教育等,同时配套建设爱国感恩教育场所,在各安置点创建爱国感恩学习基地。围绕“爱祖国、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等主题内容,培养搬迁群众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激发搬迁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他们不畏艰辛,艰苦奋斗,尽快适应新的居住环境,在新区中谋求发展,为达到小康生活不断努力。
此外,在每个安置点,警务室、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妇女之家、儿童之家、文化活动室相继落户并逐步完善,引导各安置点管理工作向现代规范社区管理模式发展。
|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