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结石的认识及预防
在泌尿系统疾病中,泌尿系结石是一个常见且令人困扰的问题,它不仅会给患者带来剧烈的疼痛,还可能影响肾脏等器官的正常功能。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泌尿系结石,探寻其成因、症状、诊断、预防及治疗方法。一、什么是泌尿系结石
泌尿系结石,是指在泌尿系统中形成的固体块状物,主要发生在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部位。这些结石由晶体物质(如草酸钙、磷酸钙、尿酸等)和有机基质(如基质 A、酸性黏多糖等)在肾脏和尿路中异常积聚而成。
二、泌尿系结石的成因
(一) 饮食习惯。饮水不足是导致结石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水分摄入过少会使尿液浓缩,增加晶体物质的浓度,从而促进结石的形成。此外,高草酸食物(如菠菜、草莓等)、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等)的过量摄入,也会增加草酸钙和尿酸结石的形成风险。
(二) 代谢异常。某些代谢紊乱,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导致血钙升高,或者痛风患者尿酸代谢异常,都容易促使结石的产生。
(三)泌尿系统感染。尿路感染时,细菌产生的炎症物质和坏死组织可以成为结石形成的核心。
(四) 地理环境和气候。在炎热地区或高温环境下工作,人体出汗多,尿液浓缩,结石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五) 遗传因素。部分患者由于先天性遗传因素,存在先天性的代谢异常或泌尿系统结构异常,导致泌尿系结石的形成。
三、泌尿系结石的症状
(一)疼痛。疼痛是泌尿系结石最常见的症状。当结石在肾脏或输尿管内移动时,会引起剧烈的肾绞痛,疼痛可放射至下腹部、腹股沟或会阴部。膀胱结石则可能导致下腹部疼痛。
(二)血尿。泌尿系结石在肾内形成,经过尿液的冲刷后,结石掉落至输尿管,在移动过程中损伤尿路黏膜,可引起血尿,通常表现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
(三)排尿异常。输尿管下段特别是膀胱壁段结石会引起膀胱刺激症状,如: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同时膀胱结石可能导致尿频、尿急、尿痛等排尿刺激症状,尿道结石可引起排尿困难甚至尿潴留症状。
(四)恶心呕吐。肾绞痛发作时,常伴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这是因为支配输尿管的神经与支配胃肠道的神经属于同一支。
四、泌尿系结石的诊断
(一)病史和体格检查。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饮食习惯、家族病史等,并进行体格检查,如肾区叩击痛等。
(二)尿液检查。通过尿常规检查,可发现红细胞、白细胞、晶体等,有助于诊断。
(三)影像学检查
B超:简便、无创,能发现大多数结石,并了解肾脏积水情况。
X线检查:包括腹部平片(KUB)和静脉肾盂造影(IVP),可显示结石的位置和形态。
CT检查:能更准确地判断结石的大小、位置、形态以及周围组织的情况。
五、泌尿系结石的预防
(一)增加饮水量。每天饮用足够的水,使尿量保持在2000毫升以上,有助于稀释尿液中的晶体物质,减少结石形成的机会。
(二)调整饮食。减少高草酸、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增加富含纤维素的食物摄入。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钙,但要避免过量。
(三)预防泌尿系统感染。保持尿道口清洁,如果有泌尿系感染,要及时治疗。
(四)适度运动。适当的运动,如慢跑、跳绳等,有助于促进小结石的排出,减少结石的形成。
(五)定期体检。尤其是有结石病史、家族史或高危因素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结石。
六、泌尿系结石的治疗
(一) 保守治疗。对于较小的结石(直径小于0.6厘米),且无明显梗阻和感染症状的患者,可通过保守治疗促使结石排出。方法包括多饮水、多运动、服用排石药物等。
(二) 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利用高能冲击波聚焦后作用于结石,将其击碎成小块,使其随尿液排出。适用于直径小于2厘米的肾结石和输尿管上段结石。
(三) 微创手术
输尿管镜碎石术:通过输尿管镜将结石击碎并取出。
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在腰部建立通道,进入肾脏进行碎石和取石。
(四)开放手术
一般用于较大或复杂的结石,以及微创手术失败的情况。但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开放手术的应用已逐渐减少。
总之,泌尿系结石是一种常见但可防可治的疾病。了解其成因、症状和预防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泌尿系统健康。一旦发现结石,应及时就医,根据结石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对于预防泌尿系结石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李镇杰(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二病区)
:) :D :L:L:L :L:L:L :D :) :L:L:L :D:D:D :L